6月17日,第64期“植研问道——新进展交流午餐会”在植保楼3060A举行。本期活动以“玉米矮花叶病为例:从致病机制研究到分子抗病毒设计探索”为主题,特邀植物保护学院杜开通副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四十余名师生参与交流。
杜开通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玉米矮花叶病(MDMV)致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甘蔗花叶病毒(ScMV)引发的一种严重病害,对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其导致的产量损失可达20%至80%。研究发现,MDMV通过影响玉米基因表达的可变剪接变化来促进自身侵染。可变剪接作为一种真核生物中极为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其在MDMV感染过程中被显著改变,尤其是ZmPSY1基因的可变剪接变化,为病毒的侵染与致病提供了便利。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MDMV的致病机制开辟了新的视野。
杜开通还指出,UPF3的转录本水平在植物mRNA监测通路的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UPF3作为mRNA监测通路的上游因子,其反馈控制机制对RNA监视过程至关重要。为了有效防控玉米矮花叶病,研究团队正在致力于开发针对致病蛋白Nia-Pro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在玉米和高粱植株中建立并优化荧光标记的生测系统,研究团队希望能够通过分子设计阻断或减轻病毒对寄主细胞的破坏,从而实现绿色、高效的病害防控。这一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MDM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更为开发新的防控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学术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致病机制研究、分子抗病毒设计探索以及其实际应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杜开通在讨论中表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应仅局限于实验室的理论探讨,而应积极转化为推动生产实践的强大动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供稿:植保学院
供图:植保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