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由中国AV无码国产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三农保险论坛第四平行会场在北京金码大厦顺利举行。本场会议以“基层部门+新型经营主体+保险公司交流”为主题,汇聚来自地方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保险机构的代表,围绕农业保险的保障短板与创新方向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峭研究员主持。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副县长付前瑞在发言中介绍了地方探索经验,该县2024年实现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承保近80万亩,财政补贴比例高达80%,并推出收入险与特色农产品险,累计提供超6亿元风险保障。但他也指出了现实中的两大制约因素:一是传统成本险难以满足特色产业日益多样化的保障需求,二是跨部门数据壁垒限制了保险产品的精准设计。
多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发言。河南硒客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航表示,特色作物如黑小麦缺乏专项保障,现有保额难以覆盖种植风险。
河北唐盛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左权指出,生猪养殖保险存在承保公司指定、赔付难以弥补实际损失等问题,企业风险难以有效转移。
河南新蔡县绿色家园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斌指出,农机服务领域风险隐蔽性强、保障空白多,建议开发农机操作事故、设备损毁等专属险种,缓解农户购机顾虑。
河北高阳县艳茹家庭农场农场主主管齐艳茹呼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性支持,认为当前小规模经营主体面临“想保但投不了”“投了赔得少”等问题。
驷原(河北)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宪聘表示,大型养殖企业在生猪保险上的选择空间不足,且理赔效率偏低,建议推进商业险竞争机制,提高风险对价的公平性。
对此,保险机构高管纷纷作出回应。中华联合保险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吴学明指出,农业保险正处于从“保得起”向“保得好”的转型阶段,需由政策性保险向“政策+商业”双轨制发展。他强调保险应深度嵌入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从事后理赔向全过程服务转变。
黄河财产保险副总裁段应元提出“三层四级”保障结构,包括政策险、收入险、“保险+期货”及龙头企业定制化险种。
安华农业保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赵凯分享了首都地区的创新做法,通过“煤改电设备险”“桃树单株投保”等科技产品实现精细化服务。
中原农险三农事业部副总经理曹军伟介绍了“农四宝”组合保障方案,涵盖意外险、高标准农田险及价格指数险,并探索“保险+融资”联动模式,2024年已协助融资超3亿元。
浙江大学农业风险管理与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易福金教授在总结中表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满足新型主体多元需求、精准服务能力与政策协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他建议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保预期”转型,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将保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工具箱,并尽快建立全国农业数据共享平台,为产品创新与定价提供支撑。
会议还分享了保险从“灾后赔付”向“风险预防”转型的成功实践,例如安华农业保险通过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农业保险作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必须不断在产品创新、科技赋能与机制优化上持续发力,才能更好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夯实风险防线。
供稿:经济管理学院
供图:经济管理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