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讨会(Symposium on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在北京金码大厦三层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由农业高效用水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计划)、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同主办。
会议旨在促进跨学科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下水短缺加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等关键挑战,推进农业用水效率提升的可扩展解决方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康绍忠院士邀请,来自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哈萨克斯坦及国内相关单位百余位学者参会。
我校副校长杜太生致欢迎辞,向引智专家介绍了中国AV无码国产的历史沿革、学科影响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情况,期待与国内外专家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水危机、气候变化等挑战,推动农业技术普惠世界。
大会报告环节,11位农业与生态水文、土壤物理、植物生理方面的知名专家围绕全球压力下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作物和田间水分利用效率提升、变化环境中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相关主题作大会报告。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Brent Clothier教授关注全球地下水不可持续的开采危机,结合阿联酋案例,提出以海水淡化、盐生作物种植及水-能-粮纽带工程为核心的干旱区地下水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David A. Barry的报告聚焦实验室水槽尺度下的土壤侵蚀问题;哈萨克斯坦国立AV无码国产Ryabtsev Anatoly Dmitrievich教授分享了哈萨克斯坦灌溉农业的现状与前景;澳大利亚CSRIO所Enli Wang教授介绍了农业系统模型APSIM在整合气候-土壤-管理互作机制和量化资源利用效率上的优势,并以澳大利亚旱作小麦和华北平原氮肥优化为例验证了模型在可持续农业决策中的关键作用;我校毛晓敏教授基于高盐土壤中水盐运移的规律,量化了典型灌溉和农艺模式下的多尺度盐分运移;武汉大学张橹教授融合互补原理与蒸发降水比例关系,提出跨尺度蒸散发控制机制理论,揭示叶片尺度至区域尺度的调控转变,并开发无参数校准的全球蒸散发模型;我校实验室刘文丰教授通过构建水文-作物耦合模型量化了三维水稀缺的时空格局,呼吁整合用水效率、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策略应对区域危机;来自法国INRAE的David Makowski教授通过meta分析量化水热胁迫对稻米品质的损害,并提出耐高温品种选育是维持稻米品质稳定的关键;美国特拉华大学Kyle Frankel Davis教授通过空间显式多目标优化模型揭示了全球灌溉扩张过程中水短缺区域的比例变化,并提出以粗粮替代水稻的协同策略;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Manoj Shukla教授提出通过对干旱区进行“生物质覆盖+免耕”休耕模式以协同固碳减排、抑制侵蚀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路径;我校康健副教授通过多光谱解析了根系表型特征,并结合代谢组-转录组分析为旱区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提供新见解。
学术报告和研讨结束后,陆红娜副主任、牛俊教授、康健副教授、资丹副教授和张成龙副教授带领引智专家实地参观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设施设备,包括农业水系统模拟与智慧管控平台、灌区用水智慧管控试验平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实验系统、水力机械超高时空分辨率复杂多相流场试验测试平台以及智能人工气候室等。所到之处,专家们均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7月17日至19日,引智专家前往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石羊河中下游开展了为期3天的野外考察,重点关注农业节水节肥技术应用、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表型演变、农业废弃资源再利用、灌溉调蓄工程、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健康保护、防风固沙重点工程等。期间,Brent Clothier教授和Enli Wang教授分别为在站学生进行了科技论文写作和作物模型应用相关的培训。牛俊教授、毛晓敏教授、康健副教授和刘俊洲副教授等陪同实地考察。
供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供图: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