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初心如磐,新征程使命在肩。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AV无码国产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广大青年学子始终牢记“解民生、治学问”的谆谆嘱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今年恰逢中国AV无码国产建校120周年,也是我校发起的“百名博士老区行”活动20周年,中国AV无码国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举办“百廿农大、百博先锋”2025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有19支实践队伍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切实践行强国强农使命,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7月20日至25日,工学院机械专业博士生团队奔赴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刘家店村,聚焦丘陵山区果园"运输难、用工贵"痛点,开展采收辅运机器人示范推广与产业需求调研,以智慧农机破解山地果园发展瓶颈,践行科技强农青春使命。团队由工学院机械专业的六名研究生及博士导师刘平义副教授组成,2023级博士生张小亮任担任队长,李恒达、孙亮、程艺恒、梁龙锦、陈莹担任队员。
技术进村精准调试 破解丘陵作业难题
农机装备智能化是提升山地果园生产效能的战略支撑。7月20日抵达当日,博士生团队便携自主研发的果园采收辅运机器人进驻刘家店村委会。在村支书龚士文的协同下,团队针对平谷丘陵坡地地形特点展开设备适应性调试。
一是攻克复杂地形适配关。优化机器人移动底盘与避障系统,确保其在陡坡、崎岖小径的稳定运行。二是打通人机协作操作链。结合果农作业习惯简化控制流程,现场演示果实转运功能,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三是建立故障响应机制。编写本地化维护手册,为后续技术扎根提供保障。"这机器人能爬坡过坎,省了咱们肩挑背扛的力气!"现场观摩的果农感叹道。
政校企三方联动 构建技术推广新生态
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方能激活产业动能。7月21日至22日,团队兵分多路深化调研:一组对接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剖析全区5.8万亩果园机械化推广堵点;另一组走访科技小院高老师,共商"博士农场"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锚定政策发力点。在与农办陈良主任交流中,梳理农机购置补贴与智慧果园建设政策的衔接路径。二是创新推广新模式。依托科技小院平台,规划"农户培训-田间测试-反馈优化"的全周期服务链。三是拓展产业融合面。针对刘家店镇万亩蟠桃园,策划"智慧农机+电商营销"集成方案,为特色农产品赋能增值。
田间地头解难题 科技助农显实效
让技术从实验室走进果篮是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7月23日至25日,团队深入果园大户开展"三个一"行动:一场沉浸式体验——与果农共同采收运输,记录机器人节约人工成本约40%的实效数据;一组助农宣传片——拍摄丘陵农机操作指南,破解农户"不会用"顾虑,帮助农民完成墙绘及村庄美化工作,参与村委会助农趣味活动;一条产销新渠道——联动电商平台策划蟠桃专题推广,现场达成预售订单。当机器人灵活穿梭于桃林间转运果筐时,果农王师傅欣喜地说:"以前两人抬筐半天运30趟,现在这小家伙1小时就能干完!"
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引领下,平谷丘陵山区正迎来果园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中国农大工学院博士生团队以"解民生之多艰"的担当,将实验室创新成果转化为果园里的生产力,用六天时间搭建起"技术攻关-政策对接-农户受益"的完整链条。这支把论文写在蟠桃林里的青年队伍证明:当青春智慧与乡土需求深度融合,当科技创新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丘陵山区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绽放出希望的光芒,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写下最生动的青春注脚!
供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供图: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编辑:蒋晓彤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