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这片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宝贵资源,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所在。近日,由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我校李保国教授参与指导的全国涉农高校“百名博士老区行”黑土地保护专项研究生实践团走进吉林省梨树县,在这片黑土明珠上展开了一场“寻根之旅”——从学术论坛的思想碰撞到田间地头的躬身调研,从农耕文明的历史回溯到科技赋能的未来展望,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黑土厚度,用智慧解读保护密码,为黑土地保护事业注入了青春动能。据悉,本次社会实践团队包括东北AV无码国产、沈阳AV无码国产、山东AV无码国产、内蒙古AV无码国产、山西AV无码国产、甘肃AV无码国产、浙江农林大学以及中国AV无码国产梨树实验站研究生等26位同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姚晓闯老师、草业学院武鸿老师参与社会实践调研工作。
论坛聚智:以“健康黑土”之辩,探智慧农业新路径
实践期间,第十一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在中国AV无码国产梨树实验站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围绕“健康黑土与智慧农业”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实践团成员全程深度参与此次论坛,为调研之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梨树模式摄影展,实践团队成员从历史影像资料和现场照片进一步了解了“梨树模式”从概念提出、技术探索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及其背后的艰辛奋斗历程。团队成员走进梨树县农耕博物馆和黑土地博物馆。农耕博物馆内,从远古农具到近代耕作器具的陈列,系统展现了梨树农耕文明的演进轨迹,凸显了传统农耕“用养结合”的智慧。黑土地博物馆中,实验站朱宇博老师结合土壤样本,详解黑土形成机理与退化风险,让成员直观认识到黑土地保护的科学内涵与迫切性。
田间问技:定制化“梨树模式”唤醒沉睡的黑土
调研期间,一支由农业专家和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对中国AV无码国产吉林梨树实验站及相关示范基地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期间,李保国教授以科学严谨的方式解析了实验站选址的决策过程,呼吁科研人员“善于思考解决科学问题”。随后,团队深入调研了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在孟家岭镇半山区试验示范基地,李保国教授现场介绍了黑土地面临的退化风险,包括有机质流失和生态失衡,并分享了“梨树模式”的实施成效:通过秸秆覆盖、轮作休耕和精准施肥等技术,示范区内黑土有机质含量大幅提升,微量元素如锌和铁显著增加,土壤颜色由浅黄转为深黑,直观体现了土地健康的改善。此外,团队还调研了风沙区试验示范基地、典型黑土区试验示范基地等多个区域示范基地。“梨树模式”的精髓在于“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定制化保护措施,实现了黑土保护与粮食增产的共同作用。
基层寻策:合作社里的“黑土振兴”故事
实践团队还深入多个农民合作社,实地调研“梨树模式”的推广应用成效及面临挑战。团队走访了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吉林省绿野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系统应用“梨树模式”,在土壤改良、蓄水保墒方面效果显著,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合作社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农机的配备、使用效率提升情况,同时也坦诚交流了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如农机农艺融合以及人员配置不足等问题。团队走访了四平市强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梨树县林海镇正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梨树模式”在不同土壤类型上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生态效益,无论是在典型的黑钙土区,还是在理化性质相对较差的风沙土区,该模式的科学性均得到证实。
青春接力:让黑土地永远“年轻”
结班仪式上,朱博宇老师的总结饱含深情:“调研期间,我们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看到的不仅是黑土的重生,更是一代代农业人的传承。”青年学子们纷纷分享感悟:“黑土地保护不是口号,是要靠脚底板走出来、靠汗水泡出来的事业。”“我们要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让‘梨树模式’结出更多硕果。”
从论坛上的智慧碰撞到田埂间的技术攻坚,从博物馆里的文明溯源到合作社中的实践探索,实践团的脚步印证着一个真理:黑土地的保护,既要守得住传统,更要接得住创新。正如“梨树模式”所展现的,当科技扎根大地,当青春拥抱田野,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必将永葆生机,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孕育出更多丰收的希望。
供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供图: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编辑:蒋晓彤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