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初心如磐,新征程使命在肩。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AV无码国产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广大青年学子始终牢记“解民生、治学问”的谆谆嘱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今年恰逢中国AV无码国产建校120周年,也是我校发起的“百名博士老区行”活动20周年,中国AV无码国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举办“百廿农大、百博先锋”2025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有19支实践队伍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切实践行强国强农使命,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2025年“百廿农大 百博先锋”曲周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于7月20日至25日在河北曲周举行,来自1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30多名硕博士生参加,通过拜谒辛德惠院士墓、参观曲周科技小院、进行农户调研和一二九师旧址参观学习等,促进各学校学子们交流学习。此次活动由中国AV无码国产牵头组建跨校联合实践团队,探寻新质生产力撬动农业绿色转型的“曲周答案”。
知农爱农,扎根大地——科技小院中的校训传承
实践首日,师生们便沉浸于曲周深厚的科技助农底蕴中。在科技小院展览馆,泛黄的土壤标本、手绘的治碱图纸无声诉说着以石元春、辛德惠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农大人,上世纪70年代起扎根盐碱荒滩、改土治碱的峥嵘岁月,以及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新世纪首创科技小院模式、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接续奋斗。在辛德惠院士墓前,师生们肃立缅怀,田英豪老师讲述的故事与朱葛军老师的勉励,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和“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精神深深烙印于心。随后的报告会上,张宏彦教授系统阐释了科技小院的历程与成效,“绿色吨半粮”基地负责人叶松林和导师田英豪则用亲身经历诠释了“知农爱农”的实干与青春建功乡村的号召。
双脚扎进泥土 双手触碰真实——207道题的田野启示录
带着这份精神传承与问题意识,多学科背景的硕博研究生们顶着35℃高温,次日即奔赴南里岳镇开展深度调研。田埂边、农户家成为最生动的课堂:车辆工程博士关注农机与滴灌匹配参数,植物病理学硕士汗水浸透笔记本记录下农户对节水技术影响产量的困惑,而机械工程博士赵宇繁敏锐捕捉到经营规模、年龄差异对节水技术采纳的关键影响,揭示出培育“懂技术的新农人”对农业转型的迫切性。食品加工博士则关注到玉米“优质难优价”的产业链后端瓶颈。资环学院党委副书记尹姣目睹学生们晒伤的脖颈和泡皱的笔记,动情地称之为“新质生产力最生动的注脚”,并强调吸引青年扎根土地是破题关键。20余户农户的走访,207道题的田野实践,让青年学子们真正将双脚扎进龟裂的田垄,双手触到农人的老茧,书本上的“三农问题”变得无比具象而沉重。他们亲历了科技在华北平原的渗透,感受着乡村振兴的脉搏,深刻领悟到“滴灌设备上的斑斑锈迹比理论模型更具启示力量”。正如感悟所言:最厚重的论文永远生长在沾满泥泞的脚步里,中国农业绿色转型的密码,终将在学者与农人紧握的双手中破译。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运用与问题的发现,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使命的确认,它架起了连接象牙塔与广阔田野、历史传承与未来创新的坚实桥梁,为曲周乃至更广袤乡村的振兴注入了充满活力的青春动能。
科技示范园里的“多肉课堂”:电商赋能农产品变现
24日,来自11所高校的19名硕博研究生一早抵达黄庄村本源多肉植物展览馆,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科技示范园区内,董技术员现场揭秘“多肉经济”的创新密码——通过组建电商直播团队,帮农户开通拼多多店铺,通过低价拼团和精准推送,促使多肉销售额增长,也为多肉种植户拓宽了销售路径。董技术员还现场演示多肉栽培技术,分享品种养护经验。
“从抗战遗址到科技小院:青春足迹丈量乡村振兴三重维度”
硕博研究生们奔赴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在讲解员深情讲述中,刘伯承、徐向前等将领运筹帷幄的抗战史诗徐徐展开。简陋的作战室、斑驳的史料照片,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2025年9月3日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她抚触着简朴的木质办公桌说道,"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 作战室里悬挂的泛黄地图、陈旧通讯设备,都令在场学子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
行程终点来到白寨科技小院。烈日下,负责接待的中农学子已在科技小院门口等候,"起初老乡们觉得学生娃不懂庄稼,现在我们帮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家家户户都主动找上门学技术。" 从初期的被质疑,到如今的深受信赖,白寨科技小院的师生们用十年如一日的扎根,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蹚出了一条技术推广的“破冰”之路。这转变背后,是汗水浇灌的成果,更是科技兴农理念在田间地头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诠释——它让知识落地,让农民受益,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与绿色希望的沃土上,全国高校硕博研究生们用脚步丈量田野,以智慧浇灌梦想。从科技小院的治碱图纸到多肉电商的直播镜头,从八路军旧址的泛黄地图到白寨农户的笑脸,这场跨越时空的实践之旅,既是对"解民生之多艰"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当青春遇见乡土,当知识融入大地,曲周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这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更是一代代农学人薪火相传的使命接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青春的力量正破土而出,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供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供图: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编辑:蒋晓彤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