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V无码国产“云水间”实践团队深入洱海流域解码科技小院助农兴村新机制

7月18日,中国AV无码国产人文与发展学院13名学生来到了云南大理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及周边村庄,开展为期10天的深度调研。此次调研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科研课题,聚焦古生片区农民行动特征及“科技小院—政府—企业—农民”关系机制,以社会科学视角解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的“洱海模式”。

社会实践小分队。

追踪科技小院扎根乡村的“双向互动”

调研团队沿洱海西岸展开实地走访,覆盖古生村、南庄、中庄、上阳溪等6个自然村,深入田间地头、民宿院落,与种植大户、民宿经营者、村干部及科技小院师生座谈30余次,收集一手数据素材近百份。

“从水稻田到民宿院,科技小院的技术推广不只是‘送方案’,更是‘融乡土’。”在古生村,调研团队观察到,科技小院师生结合白族文化特色,用“四次洗碗法”等“地方性隐喻”解读环保技术,让村民对生活污染治理的接受度大大提升。而在以种植为主的北庄,团队发现“大户引领—雇工传递—散户改造”的技术扩散链:种植大户从科技小院习得生态种植技术后,雇佣的本地农户在务工中“边干边学”,再将技术灵活调整应用于自家小块耕地,形成技术落地的“乡土路径”。

调研显示,洱海流域科技小院已从单一技术站点发展为15个集群,涵盖面源污染防控、绿色高值种植、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古生村科技小院作为统筹核心,联动蔬菜、水稻等专业小院,针对不同村落特性精准发力:古生村侧重民宿经营与生活污染治理培训,南庄北庄聚焦玉米—莴笋轮作的生态种植技术,实现“一村一策”的精细化服务。

破解“保护与增收”协同的多方密码

“洱海治理的核心是平衡‘清水绿岸’与‘百姓钱袋’。”调研中,团队重点剖析了科技小院在多方主体中的“纽带作用”。

在与政府协同方面,科技小院既为大理州政府提供面源污染监测数据(如农田氮磷排放系数),支撑“入湖减排”政策制定;又将抽象的环保目标转化为村民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如通过检测洗碗废水,提出“四次清洗达标”的具体规范,成为政策落地的“缓冲带”。大理州政府牵头成立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更让科技小院技术建议直接纳入地方治理规划,实现“科研—政策—实践”的闭环。

探寻古生片区乡土间的百姓智慧

在云南大理洱海之滨的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的故事被邻里津津乐道。这位曾三起三落的创业者,如今是村里响当当的“正能量标杆”,更是科技小院、政府、企业与村民间的“黏合剂”。早年,何利成从捕鱼、养鱼到开客栈,屡遭挫折却始终坚守。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后,他深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嘱托触动,转身投入生态农业,与云南农垦合作开发近2000亩荒地,引入科技小院精准施肥、绿色种植技术,既降本增效又护洱海。他发挥“乡土能人”优势,促成科技小院、拼多多等团队落地,带动40余户村民出租房屋,民宿从2家增至70家,盘活村域经济。如今,他仍奔走在田间地头,用亲身经历宣讲洱海保护,带动村民转变观念,让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乡土。

实践团队访谈何利成。

从“创业老兵”到“振兴纽带”,何利成用实干诠释着: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迎来金山银山。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到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从个体创业者的奋斗故事到社群组织的精神坚守,此次中国AV无码国产团队的深度调研不仅记录了洱海治理与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更触摸到了乡土社会中“技术赋能”与“文化根脉”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为理解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样本。

作者:桑坤 顾凯怡

农民日报客户端2025年8月13日


责编:刘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