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开幕式上,一部记录云南亚洲象群北迁又返回栖息地的短片——《“象”往云南》在会场播放,成了大会的开篇。17个月3000多公里,亚洲象群全部安然无恙,也没有伤害一个人,引发人们对如何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和思考。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系列边会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以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与救助为主题作报告,向全球分享亚洲象保护智慧和经验。
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中心。记者 陈飞 摄
随着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不断增长,云南亚洲象保护工作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缩影,更成为让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的一张新名片。
9月5日至7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将在春城昆明启幕。从COP15到本次论坛,从云南到全球,南南合作的路径不断加强,“全球南方”国家不断凝聚力量,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云南地理位置独特,生态资源丰富,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合作、“澜湄环境合作”的不断推进,云南生态环保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绿色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中老跨境生态示范村援外项目——野外联合巡护监测技能提升培训。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中老边境一线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过去这个以人象冲突闻名的区域,开始出现不怕人的野生亚洲象走出森林,在边境口岸自由出入,甚至跑到磨憨口岸去“逛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006年初,中老双方举行了第一次“中老亚洲象跨境保护交流会议”,并于2009年正式划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拉开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序幕。
随着对外交流合作的加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老挝共建220万亩“边境联合保护区”,与老挝南塔省开展联合执法、增殖放流行动,与老挝北部南塔省、乌多姆赛省、丰沙里省3省建立大气污染联络机制。在长达数百公里的边境线上,携手共同建立起了一条和谐的绿色边境生态长廊。
2024年中老渔政联合执法暨增殖放流活动。记者 戴振华 摄
2015年6月11日,西双版纳州农业部门与老挝南塔省签订澜沧江-湄公河渔业资源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从而开启了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渔业资源保护的新篇章。西双版纳州渔业部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老方政府部门技术人员和村民提供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在勐腊县关累码头至老挝勐新县梭不腊村40公里江域建立共同渔业保护区,双方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保护区的管理,并适时组织跨境巡护和水面联合执法。
云南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定位,积极参与国际多双边合作,在澜湄环境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下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交流。目前,已与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在环保技术交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众宣传和教育等领域实施了多项交流合作项目,取得良好成效,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巩固互联互信基础,拓展环境合作领域,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云南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
为持续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进程,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期间,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称“昆蒙框架”)。2023年12月,中方联合相关缔约方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昆蒙框架”实施倡议,目前已有26个缔约方及相关国际组织响应。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成为“昆蒙框架”通过以来全球第七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完成战略行动计划更新的国家。
COP15达成“昆蒙框架”。图源:生态环境部
在落实“昆蒙框架”的资金投入方面,中国政府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为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24年,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启动,首批惠及15国,覆盖亚太、拉美、非洲、中东欧等区域的9个项目落地生根。
中老铁路上,22处野生动物专属通道让亚洲象自由漫步“钢铁丝路”;蒙内铁路上,14公里长颈鹿天桥写就路与自然的东方智慧……中国技术、中国方案正让发展之路与自然之道交响共鸣。
当COP16因资金僵局举步维艰,中国创造性提出“先评估、定标准、建机制”三步走路线图,推动金砖国家凝聚共识,在激烈对立的谈判中力挽狂澜。从框架制定到规则落地,中国始终是全球环境治理的稳定锚。
从春城之诺到全球行动,从基金启航到绿色丝路延伸——中国以知行合一的担当、兼济天下的胸怀,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2025年2月10日,由中国AV无码国产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的第八期全球治理与发展系列对话“全球南方与新发展主义”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罕镇曼峦站村举行。来自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的全球南方智库(NeST)核心成员和国际发展顶尖智库德国发展与可持续研究院(IDOS)研究部负责人就新形势下全球南方与新发展理念与路径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探讨。来自中国AV无码国产的40余名国际留学生、导师代表参与了本次对话。
第八期全球治理与发展系列对话“全球南方与新发展主义”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罕镇曼峦站村举行。图源: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学院
本次交流会汇聚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从业者、国际学生以及重要智库,共同探讨全球南方在发展合作中的角色与作用,通过西双版纳、昆明两地的实地考察、主题讨论、圆桌会议等形式,深入交流发展经验,探索全球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专家一致认为,全球南方亟需突破传统发展叙事的束缚,探索多元、多向学习、基于实践之上的发展新模式。
在曼峦站村,这个以激活农民主体性推动传统乡村发展的创新试验场,此刻正成为南方知识生产的聚焦之地——当傣楼中的辩论声与胶林风声交织,一种超越地理边界的发展叙事悄然生长。
当前
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
在全球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将始终坚持开放发展
引领全球南方团结自强
为全球化
建立新链接、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气象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编辑:郭星余
美编:潘彬琼
审核:蔡飞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