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恒,我校(原北京农机学院)农田水利系69届优秀毕业生,大学毕业后成为工程人员深入贵州乡村建造水电站和农业机械研究。1978年3月,胡锡恒作为6000代表中的150位青年代表之一,出席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1982年获重庆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硕士,1991年获悉尼大学电气工程学博士学位,继而在悉尼大学执教20多年,其间又相继获新南威尔士大学移民法文凭,悉尼大学教育学研究生文凭,1998年被授予新南威尔士州太平绅士称号。胡锡恒多年来一直在工作、教学、出书,他在交流中分享道,他是自动化专业,曾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并在1988年出版了自己第一本有关电气工程的书籍。身居澳洲的他多年来心系祖国,由于在网络上看到有关当代学生执笔忘字的报道,他开始研究汉字教育,于2014年在台湾出版了《轻松写好硬笔字》、2017年出版了《现代硬笔书法教程》。2019年,光明网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努力推动科学和有序的汉字书写和书法教育。
农大·岁月印记
1964年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年代,胡锡恒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从遥远的广西,踏上了前往中国农大的征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胡锡恒深知自己来自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但他从未因此而自卑或退缩。相反,他以一种近乎倔强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英雄不问出处”的道理。
入学之初,胡锡恒便以优异的成绩从全校脱颖而出。当时的系主任王付彭在大会上宣布他为入学考分最高的学生,那一刻,胡锡恒的名字在农大校园里“出了名”。然而,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胡锡恒深知,仅凭一时的辉煌并不能决定未来的道路,唯有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才能让他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于是,他更加珍惜在农大的每一分每一秒,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在农大的学习生活中,胡锡恒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师生的赞誉,还以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成为了系里的班干部和学校合唱队队长。
当谈及在农大的学习对他的影响时,胡锡恒的话语中洋溢着自豪与热情。胡锡恒在农机学院的学习经历,是一段跨越时代、见证变迁的珍贵记忆。回忆起在农大的日子,胡锡恒眼中闪烁着光芒,“当时农大的校园布局与现在大不相同,民主楼作为机械系的学生宿舍,承载着无数学生的青春记忆。”他亲身经历了农大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氛围,见证了农大从最初的几个系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如今拥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农大的校园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和实验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追梦·师恩山海
离开大学的校园后,胡锡恒来到贵州的一个县水电局,刚到当地,他就被派往一个最边缘的村庄,那里在坐车到达永兴区后,还需徒步三四个小时才能抵达。村庄街道在白天热闹非凡,但日落后则空无一人,一闪一闪的煤油灯的夜晚的黑暗却让他感到无比孤独。然而,当他真正走进山村,遇见淳朴的村民时,一切恐惧和迷茫都烟消云散。村民们的善良和热情深深打动了他,他也迅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村庄建设和学术钻研中。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知识没有学过,周围又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资料,他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信息。“当时也没什么书可以学,我就自己拼命找资料,然后自学。”他回忆起那段日子,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胡锡恒运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画法几何知识进行绘图设计,并亲自拿图纸到工厂加工,同时学习水轮机技术,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他努力克服各种技术难关,终于与当地村民们一起建成一个1000瓦的小电站。当电站终于运转起来,整个村庄的夜晚都被照亮,胡锡恒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激动与成就感。“那天晚上一开闸放水,电站运转起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他感慨万千,自己为这个山村带来的第一缕灯光,意味着改变和希望。
胡锡恒回忆起当时的生活,依然神采奕奕地讲述村里的风土人情和村民的热情。他说:“大家条件都不好,最高档的食品就是熬油渣蘸白糖。”十多年前,在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的陪同下,胡锡恒重返阔别四十多年的山村,村民们热情不减,让他倍感温暖。“一听说我回来了,整个山头都能听见大家在喊‘小胡回来了!’”胡锡恒感慨地说。而四十年前自学建成的水轮机仍在为村庄泵出汩汩的涌泉,也让他感到无比惊喜。
在贵州的日子里,胡锡恒白天实践,晚上学习。他对科研的热爱促使他加入成立农机研究所,学习小型喷灌机的研究,亲自参与叶片设计和制造等等。经过不断的努力,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科研成果在全国第一届喷灌机会议上展示,获得了广泛认可。
他的成功不仅源于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恩师们的无私帮助。当时国际自动化自动控制会议在英国约克郡召开,“我没学过英语啊,都是钱钟韩教授和周其鉴教授两位有英美留学经历的老师帮我翻译的。”胡锡恒回忆道。两位老师给他提供了极大的指导和支持。最终,他的论文获得了认可,并在国际自动化会议上展示,然而发表时,两位老师却将自己的名字删除。几十年过去,胡锡恒回忆起老师们的无私依然难掩激动。
正是这些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让胡锡恒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在他后来的教师生涯中,他始终铭记这些经历,并将其化为对学生的关爱和指导。胡锡恒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师生情谊的赞歌。
回馈·汉字情深
自2012年起,胡锡恒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国内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发现让他深感忧虑。在他看来,汉字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因此,当2014年他有机会在广州大学提出开设汉字教育课程时,尽管面对质疑和不解,他依然坚定地表示:“我不做可能就没人做。”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信念的坚守,更是对汉字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胡锡恒更注重的是普及和引导学生动手写字,感受汉字之美。当胡锡恒第一次提及“151工程”,学生们充满好奇与期待,他们纷纷查阅资料,试图解开“151工程”的神秘面纱,大家都没有查到,胡锡恒说这寓意着150名学生与1位老师共同构成的一个庞大而美好的工程,旨在将汉字教育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而最终,收获的不仅是答案,更是对汉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这份热爱,胡锡恒用实际行动进行了最生动的诠释。重返农大后,助力农大开展汉字教育项目。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胡锡恒对母校的深厚情感,更彰显了他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拿起笔,开始写字,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胡锡恒还创作了《世界之舞》这一书法作品,将汉字之美与世界文化相融合,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韵味和无限可能。他认为,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独特的书法形式,而汉字书法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教室的设立和汉字教育的推广,他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胡锡恒的故事,是对汉字热爱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践行,如同一股温暖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去感受、去书写、去传承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记忆。
在胡锡恒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他用自己的努力与奉献,践行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胡锡恒不仅在各个阶段都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更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关爱后辈。他在中国农大的岁月是奋斗与收获的交织,是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胡锡恒不仅成就了自己,也点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的努力与坚持,不仅让自己收获了知识与荣誉,更将这份热爱传递给了他人。尤其是他对汉字文化的执着,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的珍视。通过开设汉字教育课程和汉字教育基金捐赠,他不仅关注当代学生的文化传承,更为未来的汉字之路铺平了道路。
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价值不在于个人的成就,而在于能够将这份力量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胡锡恒的坚持和奉献,将激励着农大学子铭记文化之根,坚定信念,勇敢追梦。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书写更多 “汉字情深”,将文化传承的使命延续。
供稿:校友工作办公室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