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故事 | 关雷:聚寸域掘真知,怀星辰奔长河

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对目标的专注、对挫折的坚韧、对实践的热忱,以及对方法论的执着。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关雷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从广博到专注,从失败到成熟,从实验室走向社会,他用行动诠释了农大学子“解民生之多艰”的使命与担当。

关雷,中国AV无码国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昊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健康。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获得硕士学业一等奖学金,并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全国银奖。

1750843929536033071.jpg

赫尔曼·黑塞在《悉达多》中写道:“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必须亲历。”这句话如同一条隐线,悄然贯穿了关雷三年的硕士生涯。每一次实验的挫折、每一次方向的调整、每一次深夜的思索,都仿佛是对书中主人公在河畔顿悟的遥远呼应。他的科研之路,正是对这条“人生之河”的谛听、探索与回响。以下是他在中国AV无码国产这片沃土上成长的四个关键篇章:

聚焦:从“广博好奇”到“精深钻研”

 如同青年悉达多渴望触碰“一切圣火”,初入研一的关雷,依然带着本科时期对食品科学广阔领域的浓厚兴趣。然而,当直面导师张昊教授提出的“非营养性甜味剂对胆固醇代谢的扰动机制”这一前沿课题时,他深刻意识到,若兴趣过于分散,探索将流于浅表。于是,他主动“做减法”:淡出学生社团事务,将业余爱好的时间让位于专业文献与实验设计。这份聚焦,如同将奔流的求知欲导入一条深邃的河道。他沉潜于高强度的文献研读中,数月努力,绘制出清晰的分子事件蓝图,系统梳理了从甜味剂摄入到最终血脂变化的潜在关键节点,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在科研的土壤上,有时需要在一厘米宽的领域向下深掘,方能触及涌动的知识泉源。

砺炼:失败是方法学的奠基石

悉达多以苦行为“利剑”劈开幻象,关雷则在实验室的反复试错中磨砺真知。课题启动之初并非坦途:样品意外污染、检测曲线异常波动、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困难如同野草般丛生。然而,关雷并未被这些“杂音”击退,他视每一次失败为宝贵的显微镜,将问题放大、定位、剖析。他系统记录每一次失误的细节,追溯根源,并据此拆解实验流程,逐一重测优化。最终,这些耗费心血的“负样本”没有白费,它们被转化、沉淀为严谨可靠的标准作业程序(SOP),成为实验可重复性的坚实保障,也成为了日后论文面对审稿人严格质询时最有力的支撑。这段荆棘之路让他深刻理解:成熟的实验设计,其精髓不在于追求零错误,而在于构建一个能够容许、识别并最终转化错误为规范的可靠体系。

1750843928861070792.jpg

转化:从实验室论文到社会实践的桥梁

关雷始终认为,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若仅停留在学术期刊上,其社会价值将大打折扣。怀着“让知识落地”的信念,他协助团队将课题研究成果精心转化为一个聚焦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投身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面对从上百页技术文档到5分钟路演的极限压缩挑战,他必须将复杂的科学机制、严谨的实验数据,转化为投资者和市场能理解、被触动的语言,精准量化项目的价值和社会效益。无数次的推敲演练,最终换来赛场上的精彩呈现,团队一举夺得全国银奖。这场竞赛的淬炼,远不止于表达能力的提升,更让他真切触摸到了前沿科研与产业应用、社会需求之间的沟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终极使命在于服务社会,跨越学术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研究成果才能重新焕发生命力。

迁移:科研思维的“跨界”力量

在担任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助管期间,关雷自觉地将科研中习得的系统思维迁移到宣传工作中。协助策划“大美农大”系列摄影专栏时,他并未仅凭感性操作。他首先提出“如何最佳呈现校园光影”的核心问题(提出假设),进而规划不同时段、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拍摄方案(设计变量与采样),随后进行大量实地拍摄(收集数据),最后基于量化标准(如色彩对比度、构图平衡性、曝光准确性)筛选和优化图片,进行后期处理(数据分析与呈现)。最终成组的优秀作品不仅在校园平台广受好评,更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收录。这次成功的“跨界”实践让他确信:科研思维并非实验室的专属品,它是一种强大的底层逻辑,驱动个体在各种看似不同的领域中实现高效的学习与产出,将零散的经验碎片汇聚成有序的知识河流,奔向共同的目标。

  

回首硕士三年,关雷视科研探索为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河,而非阶梯式的简单攀登。这旅程赋予他的是:敢于聚焦、勇于做减法的魄力;正视失败、将其转化为方法学财富的智慧;主动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和增值的担当;以及将科研思维作为底层逻辑、触类旁通促进多维成长的视野与能力。在河岸边,他蓄积力量;在急流中,他奋力冲刺。

展望未来,关雷立志继续深耕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致力于推动实验室的前沿发现转化为惠及大众的健康解决方案。对他而言,科研不仅是一段学业,更将成为贯穿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旅途的坚实底色,以科学之光,照亮健康之路。

供稿:食品学院

供图:食品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