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忠,1992年毕业于我校动物医学院兽医专业,就职于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首席兽医师、推广研究员。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2013年因在“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个人;2019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21年获评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3年受聘为“天府粮仓”高端智库专家,同年获评“天府青城计划”农业领军人才。
少年勤学立志 毕业返乡圆梦
周明忠出生在四川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童年的一些经历让他对兽医这一职业充满了向往。那时,每当村里的兽医防疫员为家畜治病或打防疫针时,村民们总是非常尊重他们,甚至还会热情地端上一碗荷包蛋。这一幕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也让他暗下决心:未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兽医,为农村的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贡献力量。高考后,周明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AV无码国产兽医专业。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还积极参与羽毛球、乒乓球等社团活动,锻炼身体、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他也逐渐认识到,兽医行业是连接动物健康、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也让周明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毕业后,他决定回到家乡四川,投身于动物疫病防控事业。
在四川,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主要围绕两大重点展开:一是人畜共患病,二是对动物危害严重的重大疫病。作为四川省动物疫病防控的牵头人,周明忠在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包虫病为例,周明忠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推动防控策略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积极响应“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理念。在他的带领下,四川省利用先进技术和综合防控措施,迅速遏制了包虫病的蔓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四川省突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疫情,数十人感染甚至失去生命。面对严峻形势,周明忠迅速部署国家新研发的疫苗,确保家禽“应免尽免”,很快疫情就得到了有效的防控。至今,四川省鲜有H7N9病例发生,他的努力为人民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直面疾控挑战 推动科技发展
尽管取得了诸多成绩,周明忠深知,动物疫病防控仍面临巨大挑战。首先,病毒变异速度快,新疫苗投入使用后,往往很快与自然界的野毒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病毒,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此外,养殖集约化程度高,企业在动物的饲养过程中为了提高生存率,过度使用疫苗也增加了病毒重组的风险。另外,随着动物流通的便利,原本局限于北方的疫病逐渐南移。例如,布鲁氏菌病在西北地区感染率较高,近年来因南方草食生畜养殖业的发展,北方牛羊大量引入,导致该病在南方蔓延,形成了“北病南移”的现象。这些问题对四川省的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的领军人物,周明忠认为,各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必须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主动监测,实时掌握疫情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控。他强调,动物运输过程中的监管至关重要,必须做到“头头清楚”,从运输开始一直到落地,一定要进行资质检测,确保每一只动物的来源和去向可追溯。此外,他大力倡导疫病净化,特别是非免疫净化技术。在他看来,非免疫净化是未来彻底消灭动物疫病的必由之路,应尽快推广并加大实施力度。
感怀稼穑深情 寄语莘莘学子
周明忠始终对母校和四川校友会心怀感恩,他提到,四川的农大校友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校友会的关怀。迎新会、困难资助、职业指导……校友会的支持让无数学子倍感温暖。更令他感动的是,校友们不忘初心,凝心聚力,积极参与四川乡村振兴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周明忠呼吁更多校友加入这一行列,为乡村振兴贡献农大智慧、农大力量。对于年轻一代,周明忠寄予厚望。他勉励大家珍惜学习机会,规划好人生方向,脚踏实地,不惧挫折,持之以恒。他借用毛主席的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寄语所有农大学子:只要坚持不懈,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灿烂时刻。
周明忠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农村少年成长为首席兽医师的励志传奇,更是一曲守护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奉献之歌。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数年如一日地坚守与付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兽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也为乡村振兴和疫病防控事业树立了榜样。未来,他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供稿:校友工作办公室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