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谈间自带特有的轻松幽默,与家人日常相处像说相声,这位还未入学就被新华社转发的新生讲述了被大家认识的惊喜、对大学的期待和对专业的热爱,他的话语中满是真诚与鲜活,让我们一起听听,中国农大“够用哥”吕昊泽的故事。
家庭互动,轻松氛围里藏温情
天津考生吕昊泽的高考故事,像一颗突然被点亮的星,因被新华社转发而意外走进了大众视野。回忆起那一刻的心情,他直言不讳:“挺惊喜的,没想到新华社会转发我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高考生。”在吕昊泽看来,自己只是千万考生中普通的一员,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注像一场“不期而遇的小插曲”,让他既受宠若惊,又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压力”。“现在知道一言一行都会被更多人看到,说话做事都得更留意些,就像突然站在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得对自己的每句话负责。”他特意翻看过网友的评论,“负面评论几乎没有,全是清一色的正面声音。”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不少高中生家长的留言,他们隔着屏幕称赞他“懂事、有想法”,连学习方法都被评价为“透着适合自己的智慧”。这些认可像一股暖流,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被看见了,“原来我的学习小习惯,能给其他家长和同学一点参考,这种感觉还挺有意义的。”在吕昊泽的生活里,家庭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而他和父亲的相处模式,更像一场充满趣味的“日常对话剧”。
“我们天津人说话本来就带点幽默感,生活环境就像个‘快乐磁场’,再冷静的性格在这儿待久了也会变得积极。”他笑着说,自己和父亲日常交流总带着“相声感”,你一言我一语全是轻松的梗,家里的氛围永远是热热闹闹的。这种融洽的相处不仅体现在日常调侃里,更藏在每一个重要时刻的陪伴中。从中考到高考,每逢人生的关键节点,一家人总会围坐在一起“开个小会”。“不管是考前紧张,还是考后纠结志愿,大家坐下来聊聊心事,压力就少了一大半。”吕昊泽说。这种“家庭谈心制度”是他们家缓解压力的“独家秘方”,“把顾虑说出来,家人一起想办法,再难的事也觉得有底气了。”
更有意思的是,家里还藏着一位“生活记录官”——比起不爱发朋友圈的吕昊泽,父亲简直是“朋友圈达人”。“他特别爱记录生活,什么都要发朋友圈。”父亲的朋友圈像一本家庭日记,满满都是生活的烟火气,也成了家人之间情感联结的纽带。
学校选择,多重心动定农大
填报志愿时,吕昊泽的选择理由既实在又暖心,每一个理由都像一块拼图,最终拼出了“中国AV无码国产”的答案。而最初让他对农大“心动”的,是一场火爆全网的毕业典礼。“之前在网上刷到农大的毕业典礼,孙校长像‘全世界最好的农场主’一样,亲自接待每一位学生,那个画面一下子就打动我了。”他至今记得视频里的细节:校长站在台上,笑着和每一个毕业生握手、合影,眼里的真诚和温暖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一刻我就觉得,这所学校肯定特别有温度,学习氛围一定很舒服,充满人文关怀。”
除了这份“情感共鸣”,现实因素也让他坚定了选择。“我的分数和农大正好匹配,像是量身定做的一样。”更巧的是,亲友中有人曾在农大就读,提起母校时满是称赞:“他们说学校老师负责,学习资源丰富,校园环境也特别好,口碑这块完全没话说。”而打破最后一丝犹豫的,竟是农大的食堂。“早就听说农大食堂是‘高校食堂天花板’,菜品多、味道好,对于爱吃的我来说,这简直是‘致命诱惑’!”他笑着坦言,食堂的“好口碑”成了让他下定决心的关键契机,“毕竟大学四年,吃得开心也很重要嘛。”
专业抉择,热爱为灯守初心
在专业选择上,吕昊泽坚定地选择了“心之所向”的生物科学。这个决定背后,藏着他对科学的纯粹热爱,也藏着一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
“其实家人一开始不太支持,他们觉得生物科学就业方向窄,还说‘大概率要读到博士才能有理想薪资’。”他坦言,家长曾劝他选更“实用”的专业,但生物科学对他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未知世界”。“我从小就喜欢观察花草、琢磨小动物,总好奇生命背后的奥秘。”他想象着未来在实验室里的场景:摆弄显微镜观察细胞、调配试剂做实验、记录数据寻找规律……这些在别人看来枯燥的事,在他眼里却充满乐趣。“自己喜欢的专业,学起来才带劲,就算难也愿意钻研。”最终,他坚持将生物科学列为第一志愿,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能学自己热爱的专业,真的太幸福了。”
未来展望,满怀期待向新程
距离踏入大学校园还有一段时间,吕昊泽的心里早已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期待清单”列了长长一串。他最想去打卡的地方,是农大的图书馆。“听说那里特别现代化,有舒服的座位、丰富的藏书,还有先进的设备。”他想象着自己在图书馆里的场景: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手里捧着专业书钻研,累了就去书架上找本闲书放松,“那一定是能让人沉下心来学习的地方。”
实验课更是他的“心头好”。“化学、物理、生物的小实验,我从高中就特别期待,终于能亲手操作了!”他已经开始畅想第一次进实验室的画面:穿上白大褂,小心翼翼地使用仪器,看着试剂在试管里发生奇妙的反应,“那种探索未知的感觉,想想就兴奋。”社团选择上,他有两个明确的目标:英语和志愿者相关的社团。“英语很重要,想多练口语、提升能力;志愿者能让我做些实事,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他听说农大的社团招新很热闹,到时候一定要去逛逛,“说不定还能发现其他有意思的社团。”
长远来看,吕昊泽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我想读到博士。”他的理想职业是进药厂或做科研,“我很喜欢实验室里的专注与安静。”在他眼里,实验室是能让他沉下心来的“净土”。当然,他也知道实现目标并不容易。“想保研就得成绩过硬,拿奖学金可能有点难,但总得试试。”他半开玩笑地说,“说不定努努力,惊喜就像当初被新华社转发一样,突然就来了呢?”最近,他已经开始为大学生活做准备,特意打听了大学里四六级考试的安排,“提前了解清楚,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吕昊泽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未来会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成长的机会。
带着家人的支持,这位自带喜感的“够用哥”满怀热爱与憧憬,正期盼着开启属于他的大学篇章,在新的舞台上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记者:张宸 尚朝辉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