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故事 | 谷瑞丰:聚焦切花产业痛点,以科研创新推动乡村振兴

谷瑞丰,中国AV无码国产园艺学院观赏园艺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是高俊平教授、王文生研究员、孙小明副教授、周晓锋副教授。博士期间,授权国家专利5项,获得包括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在内的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荣誉4项,同时个人荣获中国AV无码国产“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获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图1 现代化采后处理中心(外部).JPG

针对产业难点,进行理论突破、技术研发

当前,云南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月季切花集中产区,产地对规模化快速采后处理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预冷作为切花规模化保鲜处理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效率直接影响产业链后端的品质管控。压差预冷作为一项在我国果品蔬菜保鲜领域已实现成熟应用的高效预冷技术,至今尚未在切花保鲜领域推广。这一现状源于切花采后衰老机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采收后的切花脱离母体,其衰老进程不仅受温度、光照、水分胁迫等多维度环境因子调控,更与光合、呼吸、蒸腾等多通路代谢活动密切相关,导致切花采后衰老的主导影响因素尚未明确。此外,在所有园艺产品中,切花的鲜度保持难度极高,尤其在快速降温过程中易因预冷参数控制不当,出现降温不均匀、过度失水等品质劣变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压差预冷技术转化的难度。

由于所在的高俊平教授团队长期聚焦于切花采后保鲜技术,尤其是月季切花方面有扎实的积累,引领国际采后生理研究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率先开展压差预冷在切花月季保鲜处理上的应用。博士入学后,作为高俊平教授工作站和中农大-云天化花卉科技小院的成员,扎根于云南,深入到产业一线,聚焦于切花冷链保鲜的第一步,快速降温锁鲜的压差预冷技术研发。在导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切花产品特性,针对切花采后快速降温保鲜需求,优化压差预冷包装箱开孔率和送风参数,研发出适用切花的压差预冷快速降温技术,将切花预冷时间由传统的12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为产业中大规模切花迅速预冷需求提供可借鉴方案。

图4 创新创业团队.JPG

然后,以保鲜液处理和压差预冷为核心,针对切花产业升级需求,基于切花采后生理特性,对切花采后处理的系统和方法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升级。形成涵盖保鲜剂预处理、智能化质量分级、自动化捆扎包装、快速预冷、自发气调贮藏、保湿包装运输、鲜花流通质量可追溯等环节的现代化采后处理系统和技术方法。通过将采后处理中心进行常温区和低温区的功能区域划分,使切花在整体采后处理流程中避免温度波动对切花的采后品质的影响,同时减少所需制冷区域面积,通过改变预冷方式和预处理方式降低切花采后处理能耗65%以上,节省采后处理时间5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已授权国家专利5项。

立足产业需求,进行技术推广、助农服务

通过实地技术研究创新结合产业升级需求,以定期进行产业问题交流,实地进行切花采后保鲜技术演示、试验,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保鲜技术的实际应用。基于高俊平教授工作站和中农大-云天化花卉科技小院的平台优势,将相关技术应用于云天化花匠铺科技有限公司的5个现代化鲜花采后处理中心的建设和切花采后保鲜处理中,总计服务鲜花生产区域1180亩。过整合图像化的采收标准、高效环保的预处液处理,嵌入图像化数据集的自动化分级、嵌入花朵抗压指标的自动包扎、以及嵌入失水防控阈值的压差预冷等核心技术,日处理切花能力达到50万枝,损耗降至5%以内,成为云南省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采后处理中心,引领我国鲜切花采后处理技术的升级。

同时,积极参与助农培训活动,向花农就切花采后现状及采后保鲜处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讲解和说明,对切花采后生理代谢基础及采后保鲜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作为培训讲师,先后参加了多次助农技术培训活动,共培训花卉技术人员与农户共1000余人。使学员深刻意识到采后保鲜对切花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参训人员的采后保鲜技术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助农事迹获得包括云南网等媒体在内共20余次报道,助力了花农增收。

响应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团队进行乡村振兴

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在高俊平教授和孙小明副教授的指导下,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以保鲜液处理和压差预冷为核心的鲜花运销综合保鲜技术体系,为鲜花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现代化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探索出的政府助农培训、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辐射带动的三级助农推广模式,促进花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最终,带领团队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学生创业“优秀团队”等荣誉,助农事迹得到《大学生》杂志邀稿报道。

图2 现代化采后处理中心(内部).JPG

供稿:园艺学院

供图:园艺学院

编辑:马文哲

责编:李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