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笃行|生物学院:正德厚生治学问 生生不息育英才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2025年,生物学院根据上级党委工作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紧密围绕“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核心任务,着力强化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不断夯实基层党建,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形成“正德厚生治学问、生生不息育英才”生动实践,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铸根基 思政聚力促发展

上下联动强学习,入脑入心求实效。学院党委统筹部署,以上率下,构建“三个学”(干部领学、专家导学、联合研学)联动学习格局。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开展专题读书班等,多次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组织研学研讨并与与兄弟院校开展联学共建,党员参与全覆盖,推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各党支部筑牢根基,协同共进,深化“四个一”(一次启动会、一次讲党课、一次办实事、一次主题党日)联学共建机制。建立台账,动态管理,交流互促,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固本强基抓党建,守正创新树品牌。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调整成立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和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探索国家级科研平台党建引领的有效途径,《全国重点实验室党建工作的路径探索》获批2025年度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研究课题立项。围绕“细胞工程”党建工作体系深化品牌建设,探究“细胞工作法”,撰写调研报告。建立学院党建图书角,打造理论学习新阵地。

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依托致远研究生育人工作室打造“生音宣讲团”、星火文化节、党员淬炼札记等系列精品活动。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暖生筑梦育人工作室”获批学校强能工作室。依托“生声心语”二级心理辅导站,利用专业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心理服务体系。持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学风季、运动季、青春季、毕业季、迎新季等生物学院系列品牌活动,浸润学生心灵、提升育人实效。

理论武装筑阵地,思想引领聚合力。持续推进文化工程建设。以学院建院40周年为契机,精心策划“肆秩芳华8个1”系列活动,预热建校120周年,回顾学院发展历程,汇聚校友力量,凝聚发展共识,振奋前进力量。同步启动学科发展基金募集,并广邀校友开展“生韵讲堂”。3月,举办“微生物生物技术从基础走向应用”暨庆贺李季伦院士百岁华诞学术交流研讨会;4月,开展“慎思追远,传承精神”系列活动,举办乔惠理教授追思会等,弘扬教育家精神。同时推出资深教授导师专访及院史校史口述近访谈10期,传承学院育人精神。

持续推进学习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学习型组织示范作用,持续推进“生声学堂”理论学习平台,举办青年学术沙龙、学习先锋论坛。发挥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科普宣讲,受众近千人次。

持续推进宣传矩阵建设。学院紧密围绕“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核心精神,扎实推进宣传工作。成立“生音宣讲团”,以百廿校史为源,以四秩院史为脉,以科学精神为魂,着力弘扬生院声音。

提升师资与科研质量,奠定学科建设坚实基础

强基育新交叉,攀峰争创一流。坚持“保强项、拓交叉”理念,以生物学一级学科建设为核心,聚焦生命健康、生物育种和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开展分子设计及动植物内源信号分子靶点等研究,促进生物学与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协同创新。成立学科专项工作组,明确学院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获批教育部《农业生物学国家基础研究创新提升工程》项目并开展可研报告编制。利用“双一流学科”经费立项建设《生物学院科教平台建设专项》,打造AI驱动的分子设计与教学融合创新平台,提升科研与教学数智化水平。

挖掘培育潜力,提升孵育能力。发挥学院人才工作委员会功能,重点支持青年人才发展,助力其在课程建设、学科竞赛及奖项申报中的发展。获得北京高校教师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人;指导学生获得市级奖项20余项;2024年底申报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3人;2025年申报青年科学基金A类6人、B类8人,其中1人进入B类答辩;申报海优1人;申报“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青年人才3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人。2025年引进青年研究员1人、优秀人才1人,不断充实学院人才队伍。

聚力科研攻关,拓展项目渠道。通过宣讲会、交流会等形式,组织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累计组织78期“生韵讲堂”学术沙龙活动;教师在《细胞》(Cell)等自然指数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其中杨淑华团队首次揭示了玉米适应高纬度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发现玉米COOL1基因的自然变异通过增强低温耐受性,促进其适应高纬度环境。

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高地

强师提质优化本科培养。持续优化生命科学平台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学院教师授课覆盖19个学院;深化教学创新,《动物生理学》开展“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加快建设AI智慧课程惠及138所学校。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荣获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

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学院推进生物与医药博士项目制招生,深化工程硕博培养改革,联合中粮、华润、大北农等企业共建生物育种、食品安全检测等产学研平台,构建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实践培养体系。

完善学位论文质控体系。执行学术规范“一票否决”约束机制;持续强化建设全过程、多维度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学位论文图表处理与使用规范》,对学位论文全部图片数据扫描查重。博士学位论文水平不断提升,盲审优良率达99.7%。获评2025年校级优秀学位论文1篇。

强化招生宣传与基地建设,力促生源质量再突破

完善“五航”体系,助力高招咨询。学院持续完善“专人领航、学长引航、教师导航、家长护航、校友助航”五位一体招生咨询矩阵。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分别带队赴津、苏两省市开展153场次多层次、立体化的招生宣讲活动,累计教师350余人次。高招咨询黄金期,重点布局江苏及天津8大战略要地,开展为期一周的驻点咨询服务,以“一对一”精准对接、“全流程”跟踪指导的创新模式,为考生志愿填报保驾护航。

深入实施“树谷育人”行动,通过“1+4”赋能丰穰计划提升办学影响力。接待天津第二南开学校等200余名高中师生来访,开展重点实验室开放日等交流活动。参与天津实验中学“科海思学”微课堂,与英华实验、耀华中学开展共建生物学实验室实践,继续与天津一中合作开设中国农大先修课程,15名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先修课程学习。通过多元化活动全面展示我校办学特色与育人成果。

学院积极开展研究生招生宣讲工作,组织专家赴河北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开展系列研究生招生专题宣讲会,2025年硕博士整体优质生源率稳步提升至79.9%。

深化科技交融与协作,助推国内外影响力再跃升

促进产科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学院在福建、天津、北京新增3个教授工作站,聚焦畜禽育种、基因编辑大动物模型和植物抗逆研究。新型固氮生物肥料助力宿州农业升级,微生物固氮团队联合企业,在宿州建立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及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合推广的复合大豆根瘤菌菌剂被列为2025年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减少氮肥20%以上,增产大豆、小麦5%,2024年推广200余万亩,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科声誉。学院深化国际合作,邀请国际专家讲座讲学7人次;2位国际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教师出访6人次,申报2项国际项目。8月将举办2025年植物逆境应答与环境适应性学术研讨会。设立3个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暑期派出近30名本科生赴日、新、加交流,4名研究生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暑期计划,持续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在下一步工作中,生物学院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规划,持续增强“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担当意识与行动自觉,锚定目标、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推动学校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为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建校120周年。

素材提供:生物学院

编辑:何志勇

责编:李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