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2025年,理学院聚焦学校工作要点和“8+2”行动计划,以党建思政凝心铸魂,以百廿精神培根润心,潜心躬耕教学科研,扎实推进社会服务,完善提升学院治理,引领全院师生踔厉奋发、改革创新,以优异成绩喜迎建校“双甲子”、开拓发展新机遇。
加强院系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开学伊始召开全院大会,组织系行政班子任期届满述职与测评,对新一届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及各系系主任、副主任人选进行民主推荐,全面部署新学期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学院各学术组织换届调整,提升议事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召开新任系行政班子任命会,印发学院规章制度汇编手册,加强工作培训,强化责任担当。
深化党建标杆2.0建设,有效发挥政治功能组织功能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上半年召开党委会14次、中心组学习6次,坚持落实好“第一议题”制度。高质量开展学习教育,构建“学、查、改、立”闭环体系,深学细悟、认真查摆、切实整改,完善资源分配、综合测评制度办法,实施办实事项目5项。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示范作用,与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院系党组织联学共建,开展“党员人人讲党课”系列培训。促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入选校级“一融双高”项目2项、院级项目3项。深化“三航双育”学生党建体系,召开毕业生党员“七个一”特色教育大会。
育人育心树人铸魂,不断提升师生思政引领力
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开展“守教育初心,立师德之本”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师生赴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博物馆、“两弹一星”纪念馆、井冈山、冀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参观交流、学习实践,坚定初心使命。打造“卓越学风建设”工程,实施创新创业“未来先锋”计划。首批入选北京市“五好”基层关工委,1人入选校级五四青年标兵,1个团队入选校级五四标兵集体和学院路地区青年榜样集体。
挖掘传承校院文化,讲好学院学科奋进故事
举办“传承先生之风 赓续百廿荣光”纪念黄瑞纶先生逝世50周年活动,邀请我校原校长江树人教授作《辉煌创业史——农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成就》报告,激励师生续写学科发展新篇。开展“国际数学日”主题大思政课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第二届“感受理学之美,传承农大之光”亲子活动、“π动青春·数耘未来”首届数学文化节、“探索物理奥秘 点亮科学梦想”物理文化节,师生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高校思政网、新京报等媒体报道。
有序有力提升生源质量,为农业强国建设延揽英才
完善工作体系,细化责任分工,以展现学校120年办学成就、宣传现代农业新趋势为主线,组织近60名骨干教师、邀请专家名师深入豫、宁中学做科普报告、宣传讲座,通过电视台、网络直播、现场咨询等方式讲解农情校情、开展义务咨询,咨询量同比增长超40%。承办全国中学化学教师研修班,来自24个省市59所中学的94名一线教师参训,有力提升了学校学科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积极对接京外高校,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增幅15%。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显著
围绕大类平台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进课程数智化转型和利用AI技术赋能教学模式重构,获批12项校级教改项目,审定并完善30本新农科基础课程系列教材,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63.54%,同比提升7%,其中98%进入国内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及全球排名前100名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优良率超95%,发表论文同比增长10%,高影响力论文144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4篇,毕业生参与授权专利28项,20%毕业生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1人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1名博士毕业生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储备计划。
加强平台团队建设,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
学院深入调研分析、咨询讨论,系统谋划编制“十五五”学科规划。全面加强教学科研平台管理,健全工作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实施省、校、院三级平台统筹管理。加强10个院级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在人才称号、经费、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推进基础学科提升计划,开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计划”,在数学与育种、物理与智慧农业、化学与农业新材料等多个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累计发表SCI论文96篇、EI论文3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0篇。
发挥优势凝练特色,以实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推进教授工作站建设,获批6个教授工作站。树立乡村振兴典型,在湖北、内蒙古、山东多地实现农药用量减少50% - 65%,功能小分子生物刺激素在多个作物上应用,形成“果园数智革命”和“富硒植物健康”品牌。聚焦林草有害生物药剂防治,有效解决杨柳飞絮污染难题。落实定点帮扶工作,组织生源基地校化学教师培训交流。
强化合作深化交流,高水平国际合作提质增效
与泰国清迈大学农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与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高校院际合作,启动“国际合作科技小院”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农耀双甲、科创新程”第六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确保如期举行献礼“双甲子”。
积极响应见行见效,助力国家农业创新港建设
积极参与国农港创新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相关工作,学院“十五五”学科规划主动对接国农港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相关布局。组织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专题座谈会,为国农港一站式青年社区项目设计方案建言献策。组织师生党员前往国农港建设工地参观学习,感受学校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励师生当先锋、做表率。
多措并举挖潜拓源,推进科技发展经费有效增长
积极开展“院-系-团队/组”三级项目组织与培训工作,提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请质量。多管齐下,积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数学、物理基础学科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子课题1项。组织牵头申报《京津冀核心生态功能区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的全链条防控模式研究》等项目。
分类施策精准赋能,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扩容提质
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骨干教师分别打造“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国家级人才培育计划”,上半年1名教师获批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名优秀人才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学院“一工程一计划”彰显成效。新增“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计划”,目前围绕“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三个前沿领域重点支持3个团队共17名青年人才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并初见成效。
下半年,理学院将以更强自觉、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扎实推进年度各项重点任务圆满收官,持续深化党建标杆2.0建设,推动党建和事业发展“双融双促”,推进师生思政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取得新成效。持续提升生源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学科科研高水平发展,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推动科技发展经费和高层次人才倍增,筑牢创新人才高地,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素材提供:理学院
编辑:姜萍萍
责编: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