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笃行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建引领推进“8+2”行动 赓续前行助力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2025年,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抢抓机遇、赓续前行,推动构建学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为建校120周年贡献水院力量。

党建引领强根基,立德树人显实效

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思想引领筑牢阵地。学院持续推进“五个先锋”党建工作体系,全面深化“一融双高”格局。进一步加强“双带头人”工作,学院党委委员康绍忠院士荣获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彰显新时代教育家、科学家精神风范。成立水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并打造“党员学习角”。多层次系统开展党建活动,在“CAU水院人”公众号推送党建工作动态100余篇,浏览量超4万次,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image.png

组织功能提质增效,创优争先辐射带动。推动北京市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发挥2个全国样板党支部和1个北京市样板党支部引领作用,推进“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加入北京学院路地区重点实验室党建联盟并交流党建工作经验,组织党支部前往河北石家庄、中建五局、房山区金鸡台村、平谷区东樊各庄村等基层一线开展“红色1+1”行动再“+1”系列联学共建活动。

立德树人多维推进,五育并举成效彰显。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在“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师德故事征集活动获3项优秀故事奖和优秀组织奖。深化辅导员工作室和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完善“四协同 四载体 四专题”本科生学业辅导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获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特等奖1项。强化就业育人,选调生人数5连增。

思政铸魂树品牌,“新闻+”赋能强声量

思政课堂融合创新,专业育人厚植情怀。学院推动“大思政课”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康绍忠院士讲授“开在春天里的课堂”,杜太生副校长为师生党员讲授“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争做强国兴农先锋”专题党课,持续开展党委书记为毕业生讲党课、选调生座谈会活动,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赴石羊河实验站、永定河、红旗渠、金鸡台村等现场开展思政课。“思政+野外台站”“思政+科技小院”“思政+教授工作站”模式深度融入实践育人。

宣传矩阵立体构建,文化品牌精雕细琢。聚焦建校120周年节点,深入发掘学院文化资源,运营视频号累计播放量8.5万次,整合重大事件、先进事迹与就业信息等,打造学院宣传阵地“新闻+”。组织“我难忘的石羊河岁月”报告会,进一步凝练石羊河精神。开展老一辈科学家口述院史工作,组织“五个一”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学院文化认同感与品牌影响力。师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事迹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等报道。

意识形态防线筑牢,阵地管理从严从实。持续推动“水院教师提示十条”常态化工作。完善新媒体账号学生管理人员初审、班主任或辅导员复审、学院终审的三级审核机制,确保内容价值导向。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守牢课堂、网络及宣传阵地安全。

高层次人才驱动发展,持续推进“双倍增”

人才引育双轨并进,梯队建设蓄势赋能。多层次外引内育,构建人才引育动车组模式。依托全重平台设置专职科研人才岗位5个,引进高层次人才7人;获批博士后国家资助计划(含博新)5人。深化落实青年教师导航计划,精心组织多类国家级人才申报辅导;提前完成三年“人才倍增”计划指标任务。

强化重大重点任务布局,提升科研项目申报质量。聚力开展有组织、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牵头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农业领域报告、农业农村部“十五五”农业节水科技创新发展专项,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科技部等专项动议。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青年科学基金(A)等多类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基金动员、一对一指导、多轮次预评、答辩辅导等全过程帮扶,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项。

加强空间平台建设,集聚创新发展资源

攻坚克难拓展办学空间,破解事业发展瓶颈。在学校多个部门和学院积极推动下,水利楼项目进展顺利,获得国家发改委投资批复;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设计谋划。

强化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持续加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水利部副部长陈敏、朱程清视察指导工作。水利部农业节水重点实验室完成验收,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开展“十四五”建设工作交流评议。强化资源集聚,支撑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强高质量引领,科研与社会服务取得新成绩

强化高水平成果产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化学科带头人接续与激励机制,聚焦原创攻关与标志性成果凝练。上半年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188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综合类顶刊论文。积极组织国家科技奖励申报;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项,主持申报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工程技术奖二等奖已完成公示。

image.png

image.png

提升社会服务质效,践行全面乡村振兴使命担当。不断发挥人才团队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北大荒智慧滴灌模式”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建设,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不断深化“缙云乡村共富学院”典型案例,开启跨区域共富探索新篇章。持续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鼓励每位专任教师至少建立1个社会服务站点,新获批校级教授工作站5个。

优化学科战略布局,不断提升学科竞争力

多层次召开研讨,不断推进学科发展。完成学院“十五五”规划预研报告。举办水科学与工程春季报告会、大型喷灌机行业发展研讨会等,筑峰培育水利工程学科。联合召开“人工智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研讨会,聚力支撑农业工程学科高峰提升。

抢抓时代机遇,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联合共建“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落实首次招生工作,构建“智能+工程”创新学科集群。持续建设双学士学位项目“土木工程+金融学”,水利类(卓越工程师班)首次招生,创建复合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人才培养固本强基,教学改革提质增效

课程体系优化升级,智慧教学赋能转型。牵头召开农业工程类专业“101计划”工作推进会,专家深入研讨12门核心课程教材。联合共建本科生大类平台课《工程项目管理》,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混合式智慧金课建设。持续发挥教育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校际教研合力,开展“大模型时代下AI如何助力课堂重构”教学培训。申报4门研究生“学科专业+AI”课程建设项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研究生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强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落实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入企实践工作安排,6个科技小院在内蒙古、湖南等地稳定运行。康绍忠院士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导师团队;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荣获校级优秀。

生源质量多维提升,招生宣传力度广度持续拓展。持续深耕湖北、甘肃两省本科招生工作,线上线下多维度结合,开展“武汉广电直播”、“民生e线”电视访谈、“农大演绎法”等宣传,助力提升生源质量。走访百余所重点中学,开展80余场驻地招生咨询工作,学院师生校友200余人次全覆盖驻地招生宣传咨询工作。

加强开放合作交流,学院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际合作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共拓新局。康绍忠院士带队到哈萨克斯坦访问交流,落实习近平主席与托卡耶夫总统关于深化中哈农业务实合作重要共识,扎实推进两国元首见签成果“中哈旱区高水效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共同解决旱区水资源短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难题。依托“农业高效用水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邀请国际专家18人次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

深化国内合作,拓展学院发展水平。与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中农金旺公司等建立持续战略合作关系,持续推动与大禹节水集团、北京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内蒙古农牧厅等单位的合作交流。深入推进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合作。

未来,学院将继续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持续筑牢创新人才高地,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书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素材提供:水院

编辑:姜萍萍

责编:李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