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2025年上半年,土地学院以行政班子、党委换届为抓手,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强力推进“8+2”,科学谋划“十五五”。
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落实好“第一议题”制度,推进打造学习型组织;依托党支部“三会一课”,举办“清风讲堂”“作风建设大家谈”等活动,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将“大地之声”理论学习平台优化为“热土讲堂”,在土化楼打造理论学习图书资料专区,举办专题读书会,推动思想引领新阵地建设。
开展“清风讲堂”系列学习活动
完成学院党委换届工作,强化“一岗双责”,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持续推进“五色土”育人体系;建立“沃土·润心”深度辅导工作室,注重精准育人。
召开党员大会进行党委换届选举
立足学院历史,弘扬学科精神
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系统梳理学院历史,提炼学科精神;开展“百廿农大 沃土壮禾”宣传,通过老教授“口述史”,支撑“百廿学术”迎校庆系列宣传工作;举办“沃土·学术沙龙”,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述科研感悟、分享育人故事;成立“热土宣讲团”,宣传保护性耕作等服务社会的亮点。
成立“热土宣讲团”
开展招生咨询,提升生源质量及学校知名度
在吉林各地20余所重点中学开展招生咨询,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为生源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设立智慧国土创新班,探索宽基础、强交叉、数智化的未来土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院的本科生源质量。
开展招生宣传
加大研招指标分配改革力度,严格规范研招复试程序。通过加强人才成果宣传、突出前沿交叉特色、严把入口关等举措积极争取优质生源。
2025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工作培训会
打造土地学科教材体系
申报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9本、学校“大国三农”规划教材5本,初步形成土地学科专业的代表性教材体系。持续加强大类平台课及教学团队建设,共建设5门大类平台课程。《土壤学》及《土地管理学》课程团队参与百门课程“面对面”数字教育专项行动,开展慕课西行。
学术型硕士李乐昕和专业学位硕士郭洁的学位论文获评校级十佳论文。
大力提升学科建设质量
系统总结土地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建设3年来的进展和不足,形成学科基本状态数据和总结报告,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校内自评估并顺利通过,为深化土地学科建设凝聚了共识。
土地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评估会议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配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广泛听取意见与建议,完成了“十五五”学科发展预研报告,为学院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学院青年教师座谈会
推动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汇聚全国18所高校70余位学科带头人,举办“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发起成立“全国土地学科专业建设联席会”,联席会秘书处设在我校土地学院,带动10余所高校设立相关本科专业或学科。
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
持续推动服务乡村振兴
学院持续推动服务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共计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4项,学院持续推进息县、大名等的合作,推进兴安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实施农业农村“一张图”系统建设。
中国AV无码国产扎赉特实验站效果图
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提升行动
截至目前,依托“土壤学与耕地保护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邀请国际高水平专家11人次;联合信电学院举办“A5+N人工智能与农业遥感国际暑期学校”,构建青年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中国青年学者成果走向国际。
周虎教授受邀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6会议
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
学院制定了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计划(2025-2030), 以国家级人才数量倍增为核心目标。计划分层推进:
战略科学家层次
重点引进顶尖人才,提供国家级平台申报、团队扩容、专属实验空间及经费。
国家级领军人才层次(国家级人才项目)
瞄准学院学科带头人,从团队强化、实验室、博士后经费及博士生指标等提供支持。
优秀青年骨干层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
推动有潜力的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成长团队,发挥学院已有的成果基础促进人才孵化。
创新后备层次(新进人才)
为博士后等设立留校绿色通道、招生指标及团队融入机制,加速成长。
2025年下半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更要为即将启动的“十五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下半年,学院将聚焦以下重点工作:
提升党建质量与品牌,打造立体文化宣传阵地
进一步凝练学院党建工作体系内涵,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增强引领力与凝聚力,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提升学院文化凝聚力与品牌影响力。高效推进学院宣传片拍摄制作,生动展现学科特色、发展成就与师生风采,献礼校庆。
精准引育,构筑人才高地
坚持引育并举、分类施策,系统性构建人才梯队,支撑学科国际竞争力提升。全力引进顶尖学科带头人,探索柔性引进模式;精准补充冲击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的潜力新锐,实施阶梯式培养,为有申报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计划的青年教师,通过精准资源倾斜(空间、经费、团队)、招生指标保障及国家级项目对接,分类组建资深教授领衔的专项提升团队,加速骨干成长。
强化学科科研协同与团队建设
将着力推动学科方向凝练与结构化团队建设实质落地。围绕“十五五”,进一步明确和聚焦3-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主攻方向。实质性组建结构化科研大团队,打破壁垒,促进院内深度交叉融合。深化与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合作,争取牵头全国性重大项目;拓展国际合作,搭建协同平台。
系统衔接规划与成果培育
全面梳理“十四五”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成果,聚焦科研(方向、项目、经费、奖项)、人才(引育数量层次)、平台(国家级申报)、成果转化等分项目标,深化“十五五”规划。建立“国家级成果培育库”,设定2027、2030年里程碑节点;深入研究实现路径、关键策略与重点任务清单。
布局人工智能赋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启动AI赋能规划,重点调研AI在土地学科的应用场景,探索AI驱动的个性化教学辅助与课程设计创新。在学校兴农青年学者岗博士后(人工智能+)基础上,进一步明确1-2个优先试点方向,为“十五五”期间AI深度融入、塑造发展土地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目前,《土壤学》正在进行AI课程改革。
学院还将设立专业博士培养项目,推动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硕-博贯通培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强化班子、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达成“十五五”目标的核心责任。加强制度保障,增强教师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探索设立“团队贡献奖”,实现“资源向高绩效领域和团队流动”,优化学科结构,提升治理效能。
土地学院全体师生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精准发力,奋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素材提供:土地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