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笃行 | 植物保护学院:赓续百廿荣光,勇担时代使命,凝心聚力共襄双甲华诞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百廿薪火相传,矢志强农报国。在中国AV无码国产迎来建校12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植物保护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学院成功获批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再度发表于《Cell》正刊,为建校120周年献上“植保答卷”。

思政引航,党建铸魂强根基

学院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统领事业发展,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建设,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全面激发师生干事创业新动能。

聚焦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教育根基。学院持续巩固拓展“五学三结合”理论学习体系,强化统筹谋划,五点发力。通过系统学、研讨学、联动学、调研学和浸入学,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党支部多点发力,通过共研共读、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学思宣讲团宣讲、警示案例学习、联学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持续强化党员纪律规矩意识,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聚焦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持续推进“双讲双传”党建特色品牌:“讲好植保故事” 传承大师精神,学生党支部邀请22位退休教师口述植保历史,深挖学科历史文脉,打造“视听说”全方位思想引领模式。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师生党员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地开展主题实践,覆盖师生党员600余人次。围绕“精研深思强党性,致远共建促振兴”品牌建设理念,持续培育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品牌化系统化, 获学校精品主题党日活动大赛一等奖1项,精品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教工党支部开展“科技赋能促振兴,深研改革砺初心”党日活动,分赴浙江多地实地学习,追寻改革足迹,赓续科学家精神。

聚焦三全育人,筑牢思想政治阵地。学院持续推动思政工作与学生成长深度融合,建立“植研植育”思政育人体系,推进基于ERG理论的导师育人模式、“三辈五体”讲堂育人矩阵;二级心理辅导站建立“七窍玲珑心”心理育人体系,完善“互联网+”心理健康支持体系;“耕耘梦”就业工作室 “五抓五提升”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持续巩固教师发展“四项行动”、学生成长“七大平台”,全年举办交流沙龙200余次,青年创新沙龙已举办106期。举办杨集昆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暨昆虫分类学传承与创新发展研讨会,追忆前辈风范,赓续学术薪火。依托昆虫博物馆、科技小院、绿色产业工作站等平台,拓展思政工作实效空间。

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攀高峰

学院系统布局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支撑水平。

聚焦平台建设,打造科研创新高地。学院获批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标志着科研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围绕重大病虫害防控、生物安全、智慧植保等重点方向,整合资源,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技术推广”全链条创新体系,科研平台与团队影响力持续增强。

聚焦人才引育,激发创新发展动能。学院深入实施“领军人才+青年骨干”梯队建设计划,创新引育并举、协同培育机制,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集群。学院引进郭海龙教授,系统构建“院内支持+资源整合+发展赋能”成长路径,助力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资助,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组建植物-生物互作与免疫中心。6月,郭海龙教授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论文,突破性验证了“感受型+辅助型”NLR免疫受体协同策略在远缘作物中重构免疫通路的可行性,破解了免疫受体跨科转移技术瓶颈,拓展了精准高效抗病育种新路径,标志着学院在国际前沿领域实现又一原创性成果。

聚焦成果产出,夯实基础科研根基。2025年上半年,学院已发表因子大于10的文章23篇,科研积累正加快转化为标志性成果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持续增强。

培优育强 青年担当绽芳华

聚焦队伍建设,打造青年成长高地。学院依托区域性资源集聚高地,统筹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和交叉研究中心建设,打造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高质量人才队伍。通过教师发展“四项行动”系列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聚焦精准帮扶,健全人才梯队建设。学院实施“精研计划”,聘请54位校外知名学者担任27名青年教师导师,探索“一对一”指导模式,助力青年教师加快成长。已有9名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青年高层次人才储备持续增强。

科技惠民 科普服务双融合

聚焦成果转化,服务农业绿色发展。学院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绿色产业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和科技小院,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国布局13个科技小院,涵盖水稻、榴莲等粮食与特色作物,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上半年,刘小侠教授团队建立的山西蒲县水果科技小院,携带特色有机产品亮相全国科技小院大会,团队构建“监测—预警—防控”一体化绿色防控体系,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虫果率降至5%以内,果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带动300余户果农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每亩增收近2000元,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聚焦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中国AV无码国产昆虫博物馆自2023年11月正式开放以来,广泛服务社会,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2025年上半年,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46家单位组织参观,举办“自然美育”系列科普讲座8期,新华网在线直播自然美育课堂活动,超200万网友同步观看。策划开展特别展览2次,入选“中国昆虫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昆虫博物馆文化乡村行动”入选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1/100)。科普宣传和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日益显现,中国AV无码国产昆虫馆(四川)落成,成为学校科技服务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窗口。

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谱新篇

聚焦协同育人,夯实学生全面发展基础。学院持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学生发展七大平台”建设,打造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协同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本科生李原朗以封面文章形式在自然指数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发表论文,揭示了花螳前足伸展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和演化历史,是学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代表作。

聚焦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实效。学院推进全过程质量管理,注重学术训练与实践能力并重,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上半年,1名研究生获评校级优秀专硕论文,在“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植保学子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开放共赢 国际交流拓新局

聚焦实效提升,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学院依托院办期刊《Phytopathology Research》,打造高水平国际学术平台,助力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科技话语权。期刊最新JCR影响因子3.9,位列Q1区,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上半年,累计发表52篇文章,其中国外稿件12篇,国外稿件占比23%,整体发表数量同比增长52.9%,国外稿件同比增长110%,期刊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站在百廿校庆的重要节点,植物保护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奋力推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校庆添彩,为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植保智慧”。

素材提供:植保学院

编辑:马文哲

责编:李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