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园艺学院紧紧锚定“8个提升行动”与“2个倍增计划”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学院事业在稳步发展中取得新成绩,以实干实绩迎接建校120周年。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思政工作质效
学院党委通过“班子领学、支部研学、党员自学、师生共学、案例警学、答题促学”的“六学协同”机制和党支部“六个一”工作要求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学精神、强作风、促发展、作先锋,“学查改”一体推进,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聚焦学科专业优势,打造党建业务融合样板。持续推进“双融合、双促进”“全覆盖、双提升”工程,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五四青年标兵集体1个、“双融合、双促进”教职工党支部立项1个,学生党支部全覆盖获批精品主题党日活动立项9个。深入落实红色“1+1”行动二十周年再出发工作部署,探索科技小院和红色“1+1”基地有效融合、深度结合的党建思政工作新路径,获科技小院党支部精品党日活动案例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
强化师德浸润,设立立德树人论坛“一院一品牌”项目—“菁艺论坛”;组织“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师德故事征集活动;开展“躬耕双甲、强国兴农”主题党日暨“口述园艺历史”活动,深挖历史底蕴,厚植育人情怀;制定《园艺学院师德师风准则十条》,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五研”育人平台建设。开展“学长领航”“导师下午茶”“研自有理”学术论坛、“园艺疗愈”等品牌活动,打造“党建驿站”“心林艺站”等特色育人微社区。121名志愿者服务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在服务奉献中增强学科文化自信、弘扬志愿精神,向中外嘉宾展示农大学子风采。
创新赋能,筑强“大宣传”格局
学院持续聚智聚力攻坚,拓展“新闻+”赋能发展新路径。打造学院宣传媒体矩阵,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宣传中农“园艺人”“园艺故事”,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参与“思政开放麦”积极发声,利用国际月季大会的重要契机开展“大思政课”展示活动。学院师生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多次登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社会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紧抓关键精准发力,促进生源质量提升
学院紧抓招生工作关键时间节点,编写招生政策“明白纸”,打造立体宣传矩阵。院长、党委书记带头深入中学走访宣讲、驻点咨询和科普讲座,师生校友积极参与,“请进来”—邀请重点高中师生走进农大交流研学,“走出去”—参加中学科技文化节展示农大科创成果,足迹覆盖广东省18个地市近百所中学和高招咨询会,累计开展招生宣讲咨询活动110场,全力推动本科生源质量提升工作见行见效。
全面落实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推进招生改革,优化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2025年录取推免生人数较上年度增加79%,占比由18%提升到3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推进AI技术赋能的智慧课程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施园艺学》课程作为全国首批AI智慧共享课程持续更新建设。《乡村空间规划与景观设计》作为具有农大特色的乡村规划设计品牌课程完成了慕课建设及“AI+”课程建设;《园艺作物砧穗互作的理论与应用》申报“学科专业+AI”课程建设项目;全新打造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设施园艺》研究生课程。
健全园艺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实现研究生分层分类培养。制定“农业专业学位-园艺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进入中国中化集团开展企业实践;学院承建的3个科技小院达到教育部认证标准。3篇学位论文获2025年校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首次实现博士、硕士层次和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全覆盖。
系统谋划学科发展,深入推进交叉创新
学院锚定园艺学科高质量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战略布局,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组织召开“十五五”规划预研讨论会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重点围绕学科建设分析发展现状与国内外趋势,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初步完成学院“十五五”规划预研报告和《学科发展布局与质量提升方案》,制定《2025年“双一流”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学科高峰提升计划)》。学院圆满完成“设施园艺学”二级学科自主设置论证工作,使我校园艺学科体系架构更为完善,将助力学科在设施农业与智慧园艺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为打造面向未来发展需求的园艺学科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担当服务乡村振兴
学院积极践行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担当,发挥学科优势,立足首都、辐射全国,聚焦种质创新、智慧园艺、品质调控、抗逆栽培与采后保鲜等关键领域,持续提升园艺生产的效率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创新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研发模式,与新疆冠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合同金额超千万元;在浙江宁波、山西运城、河北张家口、山东济南新建4个教授工作站;2项专利成果顺利转化;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学院自育的月季鲜切花品种‘菲韵’入选2025年云南省主推品种。依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多渠道传播园艺文化,服务社会民生,在学院承办的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上,‘期希’‘清凉夏日’等16个独具特色、高抗优质的自育月季新品种首次亮相,吸引了10万游客关注;“中农识蔬”“中农探花”等科普公众号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学院教师在《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科普文章,揭示果蔬育种背后的秘密,展示农业科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不断提升学院社会影响力。
搭平台架桥梁,构筑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依托“园艺作物发育生理与品质调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持续深化多元国际合作,邀请高水平境外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指导研究生培养、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等。组织农大学子暑期匈牙利-荷兰研学行项目;学院师生在第二届中日乡村规划交流大会、2025年国际地理信息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作主旨报告,不断提升国际化素养和学术影响力。学院成功承办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作为全球月季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40年来首次落地中国。大会吸引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科学家、企业家共同探讨最新进展、展示最新成果;会上马男教授当选新一届国际园艺学会月季工作组主任。大会对持续提升学院在国际园艺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行业参与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顶天立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立足世界学科前沿,紧扣我国现代园艺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推动学院在科研项目攻坚、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李天忠教授团队经过近30年科研攻关,突破苹果自花结实性理论瓶颈,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自花结实优质抗逆苹果从“0到1”的高效精准选育与产业化跨越,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韩振海教授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最新成果,基于30份苹果属植物高质量基因组,系统解析了苹果属数千万年的演化历程,构建首个苹果属图形泛基因组并发布苹果属遗传多样性全景图。学院多个团队申报学校“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创新专项”和农业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项目,以加强跨学科的基础与前沿交叉探索研究;积极谋划、推动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获批,持续拓展院地、院企合作领域。
引育并举优化结构,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学院始终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驱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秉持“引育并重、双轮驱动”理念,聚焦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与前沿新兴交叉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具备前瞻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方阵。设立“菁艺计划”,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前沿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引进并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有竞争实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新研究,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目前学院已全面完成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实现了骨干学科“国字号”人才全覆盖。未来将持续深化人才梯队建设,锚定“国字号”人才引育目标持续发力,以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跃升,为学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凝心聚力谋发展,团结奋斗谱新篇。园艺学院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作为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双甲子”华诞。
素材提供:园艺学院
编辑:马文哲
责编: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