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中国AV无码国产资环学院与曲周实验站共同揭牌的“丰艺社·曲周共生”联合育人实践基地正式成立。作为两校2025年“美育中国·曲周行”暑期社会实践联合工作营的核心成果,该基地将以“学科交叉、校地协同、文化赋能”为宗旨,开启农科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新探索。
据了解,基地立足曲周县科技小院育人积淀与农科艺融合实践,聚焦三大核心目标:通过构建“艺术遗产活化+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平台,推动艺术学与农学在课程共建、学术研究及社会服务中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科创新突破;依托“四阶递进 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引导研究生扎根田野开展驻村调研、村民共创等实践,强化“三农”情怀与创新能力,构建育人新机制;以“丰艺曲周”品牌为载体,通过数字村史馆、乡土美育工坊等行动重塑乡土文化基因,培育可持续人文经济生态,探索乡村振兴新范式,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两校将在基地重点推进三大“特色行动”。在科技小院赋能方面,遵循科技小院“四零服务”原则,开展“科技助农日记”影像记录、AI 农产品包装设计等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艺术化转译落地;在艺术融入乡村层面,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导组织非遗活化、公共艺术装置、生态美育节等活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共融;在长效机制构建上,建立“政校企媒”联盟,联动中国农村杂志社等媒体资源,打造可复制的“高校+县域”乡村振兴模板。基地还将持续输出学术成果、孵化在地 IP,并纳入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活化” 学科评估体系与中国AV无码国产“科技小院”全国推广体系,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科艺融合、人文共生”的实践样本。
值得关注的是,仅 20 天的“美育中国・曲周行”暑期社会实践联合工作营已取得丰硕成果:成功构建曲周首个高校赋能型农文旅新 IP“四时增福 丰艺曲周”;深入曲周3 个村落完成 45 幅乡村画作、12 件麦秸玉米皮装置艺术、100余件艺术拓染作品等系列创作;设计 16 套农艺时装、3 套 "岁时之约" 苹果细胞系列丝巾、24 盏二十四节气布贴灯等文创产品;完成 3 套村落公共空间改造方案、1 个科技小院 IP 系统设计;开设 5 场 "乡村美育工作坊" 艺术疗愈课堂、1场二十四节气与苹果细胞微观叙事艺术云展;研发曲周布贴灯艺二十四品、曲周科技小院十三潮晚、草木染美育课程、《丰艺曲周・四时礼赞》歌曲等特色成果。这些实践不仅重塑了乡土文化基因,更突破了农艺学科壁垒,为培育青年创客生态、探索 "高校+县域" 协同振兴模式提供了鲜活例证。
此次基地成立与工作营实践,标志着高校服务区域乡村振兴迈入“农科艺深度融合”新阶段。随着“丰艺曲周”品牌体系的持续深化,将为全国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智慧”与“曲周经验”。
供稿:曲周实验站张晓宁
供图:四川美术学院刘一周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