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农学院聚焦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坚持“强农先锋 旗舰农院”使命担当,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紧密围绕学校“8+2”行动计划,深入推进“5+1”工程,奋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党建引领强基铸魂 凝心聚力奋进新程
农学院党委以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动党建各项工作质量提升。围绕突出“政治引领”、坚持“思想铸魂”、强调“制度筑基”、注重“融合增效”四个发力点,切实全面提升“政治三力”、强化理论武装、完善体制机制、深化“一融双高”,扎实推动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强化“领航工作站”建设,作物遗传育种系教工党支部和上庄教工党支部成功入选学校“双融合、双促进”教职工党支部精品实践项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与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结合起来,农学院党委开展实施“七个一”党支部建设工程,做实做细学院“1-4-1”联动体系,用好巡视巡察,制定问题清单和整治台账,将全面从严治党纵到底、横到边,营造和谐奋进良好氛围,学院风清气正。
红色精神赓续传承 文化涵养启智润心
持续深化红色“1+1”二十周年再出发行动成效,农学院33个师生党支部全覆盖聚合力,以党建融合业务,以学科助力发展,深入10个京郊村镇开展共建活动。其中,一名学生党支部书记选派到共建方密云高岭镇担任乡村振兴“科技助理”。夯实育人论坛矩阵,打造三色文化名片,赋能“稼穑论坛”“思农论坛”,增办“星火论坛”,半年累计举办11期,线上线下覆盖人数累计超万余人次。弘扬科技创新精神,营造良好就创氛围,学院学生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金奖,创业项目荣获“强农杯”中国AV无码国产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内选拔赛冠军。注重培优育强,硕士研究生成嘉作为全国100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代表荣登《人民日报》。博士研究生张鹏鹏、“农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AV无码国产“五四青年标兵”和“五四青年标兵集体”。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立项学校2025年“中央教改”建设项目。“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立项本科生院“2025年大学生学科竞赛培育项目”。
荣获表彰
人才强院搭台聚贤 师资优化引育并举
农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给予的人才政策,统筹规划、广纳英才、引育并举。持续围绕“引才、育才、拔才”三个方面,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具有农业情怀的一流师资队伍。2025年上半年,农学院新增国家级人才1名,辛明明获得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023年-2025上半年学院新增高层次人才17人。2025年上半年引进并到岗高层次人才2人,招收博士后15人。学院充分发挥“2115”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示范带动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和学院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农学院国家级人才数量2022-2025对比图
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科技创新聚力赋能
学院师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项。持续加强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小麦玉米周年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事业发展要求,全面推进“十五五”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在智能育种、智慧栽培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实现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产出标杆性、原创性、突破性成果。陈绍江教授主持完成的“跨作物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创建”项目,段留生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生物调节剂冠菌素”项目荣获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
段留生(左3)、陈绍江(右2)荣获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
学科交叉前沿深耕 粮食安全根基筑牢
学院聚焦作物智能育种、超吨粮绿色低碳理论创新与技术应用等学科前沿交叉方向,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为核心,不断加强重大品种培育与绿色高产高效栽培耕作技术创新。学院发表SCI论文超过100篇,其中自然指数期刊9篇,在解析小麦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小麦“氮促磷”机制,小麦分类基因VRT-A2遗传调控新机制,玉米Tu1基因扩“源”增产的分子遗传机制,水稻耐冷分子育种,水稻抗倒伏分子机制,水稻穗粒数调控分子机制,多倍体甘薯基因剂量等位变异调控根腐病抗性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小麦新品种农大753、农大761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苗头型品种。学院组织召开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全面开展“十五五”规划预研。
2025年上半年发表自然指数期刊论文9篇
社会服务提质夯基 乡村振兴全面增效
学院主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打造“三院两站一体系”社会服务品牌。校地合作共建鸡泽实验站再获突破性进展,取得第二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6552.110㎡。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绩效考核获得优秀,在小麦单倍体科研育种和高原粳稻、玉米等重点作物育种联合科研攻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河北、山东、山西、贵州等9省建设11家教授工作站,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1项,合同总额达910万元,玉米耐密智慧株型基因专利许可合同达300万元。
鸡泽实验站取得第二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
卓越生源领航新程 多措并举固本强基
学院锚定目标,强化协同,创新方式,用心用情,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招生宣传举措,提升招生力度。组织动员全员教职工赴辽宁省10余个重点县市开展招生宣传,实现目标中学基本全覆盖。针对不同高中需求,提供定制化科普讲座与政策解读,持续巩固与优质生源基地校及重点中学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在校生纽带作用,联合辽宁籍优秀学子策划实施“薪火相传”特色宣传活动。高考前后及录取期间,学院招生宣传工作组密集开展线上线下咨询活动50余场次,累计投入一线工作人员110余人次,以多种形式为考生及家长提供招生政策解析、专业填报指导,为吸纳优质生源筑牢根基。
赴辽宁招生咨询
教育改革深耕细作 人才培养英才辈出
本科教育方面,学院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将学科专业特色融入思政教学。为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慕课西行2.0”行动号召,落实我校“百门课程面对面”重点工作,以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等形式,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发展。举办作物育种学“慕课西行同步课堂”等活动6次。
作物育种学“慕课西行同步课堂”
研究生培养聚焦课程建设与方案优化,深化分类培养。课程建设方面,打造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开设9门中外联合课程;与大北农集团等共建校企课程,强化科教、产教融合。培养方案方面,完善强基计划本硕博贯通机制,制定作物与种业等专业学位及工程硕博士特色方案,注重基础与实践结合,强化实操课程。分类建设导师队伍,选聘 50余名行业专家任兼职导师。推进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改革,学术型侧重理论创新,专业型聚焦实践问题,本年度两篇毕业论文分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级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研究生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
国际合作破壁拓圈 育人育种智汇全球
着力深化与世界顶尖涉农大学及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学院师生赴CIMMYT、丹麦高校等地交流访问。汇聚国际智力资源,依托“111引智基地”,邀请美国、巴西、丹麦等多国高水平学者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与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中国AV无码国产-巴西圣保罗大学联合学院建设,举办为期两周的“中巴学术交流周”,邀请巴方6位专家来华,举办CAU-USP作物科学研讨会;揭牌北京、三亚两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成立玉米、大豆、智慧农业等六大联合研究中心;23、24级中巴专项学生赴巴科研实习有序开展;25级中巴专项招生工作圆满完成。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取得突破,积极推进G2P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合作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学院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Farming System获得的首个影响因子(JIF)为8.4,JCR分区Q1区。
国际合作
未来,农学院将继续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着眼学校服务强国建设谋划和部署,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砥砺奋进的行动自觉,围绕“提水平讲贡献促效率”目标导向,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扎实开展学习教育,持续推进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卓越成绩献礼学校“双甲子”校庆和第五次党代会召开。
素材提供:农学院
编辑:马文哲
责编: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