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笃行 | 营养与健康系:半程蓄力稳根基 全年奋进创佳绩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2025年上半年,营养与健康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学校“8+2”行动计划,团结带领全系师生协同攻坚、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为年度目标高质量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政治工作根基

上半年,营养与健康系党委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围绕全系中心工作,落实党建重点任务,实施一条主线“贯始终”、五个到位“筑根基”、五项强化“育标杆”的党建强基提质工程。强化政治引领,严格落实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系全过程;强化规矩意识,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组织“知行论坛”专题辅导,建立问题台账,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推动为师生办实事工作落地见效;强化政治素质,持续打造“营德养心”学习平台,提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搭建“微平台”、打造“微党课”,思政工作针对性不断增强;强化组织建设,党建工作基础逐步规范化,制度建设逐步体系化,切实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强化内涵建设,做好党建“双创”培育工作,制定“一支部一方案”,有侧重地培育打造教职工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和特色服务型支部,引导学生党支部与教职工党支部开展合作共建。上半年,获评校级“双融合、双促进”教职工党支部精品实践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党支部精品主题党日活动精品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功能乳品创新团队荣获校级“五四青年标兵集体”荣誉称号。

营养健康系党建工作新局面

聚焦立德树人,深化学生工作与文化建设

思想引领铸魂,夯实育人根基。以“红色文化节”品牌为载体,围绕传承学校红色基因主题,系统开展“四个一”活动,厚植学生爱国荣校情怀;发挥典礼育人功能,上好思政“最后一课”,强化学生使命担当意识。

精准服务赋能,护航成长路径。搭建“就业直通车”平台,上半年累计发布15期150条招聘信息,有效推动毕业去向落实;统筹推进学风建设与文体活动,举办新春联欢会,结合校庆契机,组织3期6次“营百廿·健康月刊”运动营,丰富校园生活;依托二级心理辅导站,开展“研途减压”活动,助力缓解学生科研压力。

文化浸润润心,彰显育人实效。构建立体化宣传文化矩阵,新建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DNH营养情报局”,开设“回声树洞”等特色栏目,强化思想引导与互动交流;组织“传统阜新,让文化‘活’起来”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举办“青松茶座”文化沙龙,增强院系凝聚力。

image.png

红色文化节“营养知识进校园”主题党日活动(左)、“营百廿·健康月刊”运动营活动(右)

image.png

“传统阜新,让文化‘活’起来”系列活动(左)、“研途减压,从心出发”活动(右)

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立足“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牵头研制“十五五”学科建设规划预研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确立了本领域“十五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明确了营养与健康学科在科技基础与创新、人才引育、社会服务、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为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营养与健康科学创新高地提供规划支撑。

实施引育并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以杰出人才层次成功全职引进1名在顶刊发表系列成果的结构生物学领域青年学者,显著增强学科前沿攻关能力。在人才培育方面,新增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河南省优青项目获得者2人;入选2025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1人,入选大北农青年科技创新奖1人;另有4名教师申报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2名青年教师通过专业职务晋升,人才梯队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优化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多举措突破生源质量瓶颈。通过学术夏令营、云端宣讲、导师组跨区域学术推介等组合举措,实现生源质量结构性突破。2025年,在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增背景下,推免生(含直博生)录取比例较2024年提升50%,生源结构显著优化。

完善培养方案与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现行各专业培养方案,并同步制定平谷基地培养方案;积极落实生物与医药博士项目制度,建设“生物与医药卓越工程师博士专项”,并按照研究方向设置4个不同类型的子项目;严格落实工程硕博士专项培养方案,协同企业共建工程实践基地,完成学生入企实践安排,形成“双导师+双场景”培养模式;做好校级科技小院的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申报2项“学科专业+AI”课程、4项课程思政精品案例,着力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

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学位授予质量。夏季批次毕业生均通过双盲评审及答辩考核,校级送审优秀率为50%、院级送审优秀率为39.5%,无差评论文和问题论文;在培养周期尚短的情况下,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获评校级优秀学术学位博士学位论文1篇、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1篇。

构建导师全周期管理体系。健全“遴选-培训-考核”全周期管理体系,分类制定导师遴选、导师资审实施方案,实现导师参加培训全覆盖。

汇聚创新动能,实现科研工作新突破

上半年,营养与健康系通过优化重组科研团队、强化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推动科研攻关能力提升,科研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截至2025年6月27日,全年经费目标完成度为72%,经费执行进度符合预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项,以第一标注单位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3篇,其中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14篇;授权专利7项,为实现年度科研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专业优势,彰显服务乡村振兴新作为

营养与健康系立足学科特色,系统布局乡村振兴服务矩阵,上半年通过“平台赋能+技术下沉”双轮驱动,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

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平台,组建技术团队深入西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西藏、广西、云南、甘肃等地资源禀赋,定制化开发水牛乳、牦牛乳、骆驼乳等特色功能乳制品5款,技术成果已在广西百菲、西藏高原之宝、甘肃华羚等乳品企业转化应用。

同步构建“教授工作站+博士农场”服务体系,上半年分别在江西井冈山、河南新乡、河北保定、陕西西安等地建设6个教授工作站,组织专家团队走访山东、内蒙、安徽等省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围绕功能食品开发、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攻坚,形成“一地一策”科技赋能方案,有效助力地方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image.png

访问华羚乳品集团(左)、参加中国AV无码国产-灵山·百菲乳液水牛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右)

拓展国际视野,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

营养与健康系以“食品营养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重要支撑,系统深化全球学术网络建设。对接康奈尔大学、瓦赫宁根大学、诺丁汉大学等世界顶尖院校,邀请国际知名学者8人次来华开展学术指导与联合研究;在联合培养方面,依托基地资源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15名;聚焦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前沿,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获授权专利2项;为庆祝建校120周年,举办3场外国专家学术交流活动。

下半年,营养与健康系将全面贯彻落实学校“8+2”行动计划战略部署,以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动力;强化学科带动效应,瞄准关键领域突破瓶颈;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构建“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后备力量”三级培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产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多措并举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拓宽国际合作交流维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系统布局、靶向发力,确保各项任务指标高质量完成,为学校战略目标实现贡献关键支撑。

素材提供:营养与健康系

编辑:蒋晓彤

责编:李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