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动物科技学院以“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为使命担当,对标学校2025年重点工作,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紧紧围绕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谋划和部署,不断提升畜牧领域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水平,2025年,各项工作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取得阶段性进展。
党建思政引领发展,组织建设固本强基
学院党委聚焦政治任务,理论实践双融。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百余项,完成学校巡视迎检工作。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构建“一体两翼”常态化学习格局,连续三年实施“十事实办”,强化学用结合实效。
深化组织引领,强化党组织“两个功能”。完成5个系行政班子换届,制定《系务会制度》《系班子岗位职责》,规范系管理服务,提升治理效能。本科生党支部优化调整为“求实、奋进、创新、团结”四大主题支部;构建青年教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试点机制,4个党支部获批校级重点实践项目,获校级精品研究生党日活动二等奖2项,获校级“青年五四标兵个人”。以“强国行”专项行动赴山东单县、黑龙江青冈县开展产业合作服务国家战略,构建“饲料博物馆共建支撑组织提升”科普育人效能,入选北京高校党员教学培训现场教学点,学校“双融合 双促进”精品实践立项2项。赴西昌开展“三位一体”实践活动;出台《青蓝社》章程,强化青年教师社团管理,汇聚青教动能;发挥关工委力量,加强思政引领力。
文化建设凝聚合力,校友联动协同发展
学院深入挖掘畜牧学科文化,先辈教育家、科学家精神,探索举办文化文创展,创新学院精神传播载体,支持“人文动科 口述院史”系列活动、讲好动科故事,支持党支部开展有内涵有意义文创产品等设计制作,开展思想教育引导。打造“畜牧文化月”特色思政课堂,创设“纪念张仲葛先生文化收藏暨动科学生文创作品展”;举办汤逸人先生科学家精神学习座谈会;专题报道《振兴动物科学,他们顶天立地》发表在《半月谈》,线上阅览量149万,彰显使命担当。
前瞻谋划部署校友工作,以情感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以平台为载体,深化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凝聚校友力量,实现共同发展。探索“校友家 +校友”理念,系统推进校友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夯实组织基础,构建全球化联络体系。建立秘书处完善组织架构,覆盖国内31个省级行政区、4个国外地区,构建全球化网络。二是丰富活动载体,深化校友情感联结。已开展4期“欢迎全球动科人回家”活动,覆盖240余人次,有效强化了校友归属感与凝聚力。自校庆倒计时120天起,每日推送校友深情祝福,引发广泛共鸣。
治理体系优化升级,学科建设系统推进
院长、书记带队,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走进学校多部门调研,精准对标学校重点任务、凝聚发展共识。围绕“学科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召开“十五五”学科发展规划专题研讨会,明确发展路径,拟定“十五五”规划预研报告。制定畜牧学《2025年“双一流”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聚焦智能养殖学科平台建设与改造,获批120万元经费。
以校内审计整改工作为契机,持续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系,推动行政教师“高效办成一件事”行动。动科楼修缮项目、实验室管理智慧安全监控改造项目纳入学校项目库,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师资队伍提质争先,人才引育成果丰硕
围绕“提质争先”,扎实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筑牢学科发展核心竞争力。新增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1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二是积极对接学校战略部署,系统组织申报产业体系人才与小精尖领域专家,做好专职科研人才和校企联聘设岗工作,拓宽人才引育渠道。三是聚焦博士后管理服务优化,学院站博士后89人,较2021年增长1.4倍,科研贡献度明显提升。
科研创新赋能发展,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立足学科特色,以“强基础、建平台、重服务、促转化”为主线,积极推进服务乡村振兴。2025年新建教授工作站5个,累计合作经费700万元,为地方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项,转让金额465万元,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实质性突破。
在科研经费与项目方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国家级项目申报,集中期申报国自然项目117项,同比去年增长15.5%。持续推进营养调控与饲料开发、种质创新等关键技术,将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融入畜牧业,探索智慧畜牧等前沿方向,推动科研范式转型升级。
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已签订各类捐赠协议金额636万元。
人才培养创新突破,交叉融合彰显特色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强化思政育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一是创新开设“动物科学-未来领军创新班”“动物科学(伴侣动物)班”,拓宽学生专业发展路径。二是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发展支持。1项校级教改项目获批立项;推进遗传学大类平台课建设,校企联动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动物育种学》教学仿真系统;稳步推进《动物繁殖学》“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领域规划教材建设;俞英教学团队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数智教育创新大赛中斩获二等奖。三是落实“生源质量提升行动”,启动“科技小屋”计划。采取“院领导+资深教授+青年教师”梯度组合模式,共计30余人次赴17所中学开展招生工作,吸引超3000余名学生,形成“前期宣传-中期咨询-后期跟进”全链条模式。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招生突出优质化,本年度招收博士150人、硕士322人,推免生占比提升至35.7%(较上年增长2.4%),硕博连读生比例达13.3%。二是培养注重特色化,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及强基计划培养方案通过专家论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打造强农报国“大思政课”3门,申报AI课程5门,申报校级教育成果奖3项。三是学位管理严质化,6月批次毕业生论文评阅优良率达96%,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3篇,抽检无问题论文。
构建“学院-学校-社会”三级联动体系,成立创新创业训练营,举办活动18场,1个项目入围挑战杯全国主赛道决赛,6支队伍晋级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路演,参赛规模与获奖数量创近3年新高,荣获“正大杯”全球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大赛国际赛先锋奖。
国际交流提质增效,合作育人成效显著
凝聚优势国际合作资源,依托引智基地平台,邀请高水平外专6人次。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派出教师17人次赴海外交流访问。在学生培养方面,派出学生参加国际交流9人次,完成“未来畜牧业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牛精英)”2名研究生联培,获批 5 个本科生国际化素养提升项目、 2个研究生“优学CAU”国际化培养提升项目,以项目驱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人才。
深化与巴西圣保罗大学战略合作,联合办学项目稳步推进。筹备中巴畜牧可持续发展博士生论坛、统计遗传学暑期国际学校、第五届世界绵羊大会,深度参与2025年WAFI大会,搭建高层次学术对话平台,以高水平国际交流推动畜牧学科迈向世界前沿。
动物科技学院将始终秉持“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院风,以巡视整改作为抢抓发展机遇、破解深层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持续加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8+2”行动计划为指引,多角度挖掘学院宣传亮点、拓展招生宣传模式、提升人才工作精准度和前瞻性、完善学生贯通培养机制、拓展多维办学资源,聚焦核心任务、强化内涵发展,不断为服务国家农业强国战略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素材提供:动科学院
编辑:何志勇
责编: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