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笃行|资环学院:砥砺深耕结硕果 踔厉奋发启新程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2025上半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重点工作,全院师生携手共进,紧跟学校发展步伐,加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收官工作,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新篇章,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党建引领促发展,多措并举强根基

资环学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院风学风建设。坚持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将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坚持实践行动“见行见效”,主动查摆问题、研究整改措施,持续深化学做结合,“学做结合”以问题导向推动学习教育扎根见效。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各系(中心)开展学科建设专题调研、把脉发展瓶颈,为下一阶段学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创建北京市级“标杆院系”,师生支部积极与农村基层、兄弟高校、合作单位等校内外党支部共建交流。获评学校2025年“双融合、双促进”教职工党支部精品实践项目2项;研究生精品党日活动一等奖2项、本科生党支部精品实践项目1项。

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完成“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加强‘实思’校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30条”建设标准。连续第四年开展全国涉农高校“科技小院行”联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资环七日”,组建团队“走出去”化身讲解员科普生态思想、邀请嘉宾“引进来”掌握学科研究前沿方向。建设好学院“心语涟漪”二级心理站,打造心理剧《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断加强教师思政工作。邀请老中青教师分享育人故事,讲好用好优秀师德故事。设立“立德讲堂”“微学堂”,开展“午间有约”工作坊,为师生提供学习平台和丰富资源。持续加强“领航工作站”建设,积极吸纳优秀教师入党。以“3区2家1室”打造理论学习图书专区,营造浓厚学习实践氛围。

回信精神凝心魂,细照笃行砺初心

围绕重要回信两周年,学院打造科技小院大思政数字地图网站,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学校首个“一站式”校外学生社区,组织开展“学回信 作先锋——研究生学生骨干探访科技小院发源地”活动,科技小院宣讲团开展曲周精神示范宣讲系列活动。

西槐庄科技小院院长王思远当选2025年度“北京榜样·青年榜样”。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获评中国青年集体五四奖章,云南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金可默荣获“云南好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二十四节气工作室原创《“春夜喜雨,雪中抒怀”——二十四节气线上微展览》入选“创承文脉”高校主题数字微展览联展。聚力校友工作,实现五个“第一次”新突破——举办校友理事会大会、校友寻访活动、校友论坛、校友联络人座谈会、校友企业回访。

精准发力提质效,生源优化攀新高

切实履行山西、青海两省本科招生工作责任,创新建立 “党建引领+组长负责”工作机制,组建各系专业招生团队,覆盖两省47 所重点中学。张福锁院士带队赴山西大学附中宣讲,邀请山西高三老师代表团来校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开展网络直播、媒体专访,建立12个微信群和2个QQ咨询群。动员110余名“薪火相传”学生大使及山西籍教师、校友会成员、家长志愿者等,共同开展宣讲咨询活动。

教改深化育英才,人才培养筑高地

学院通过教学创新、资源建设和教改深化,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框架”,设立院士拔尖创新班。面向资环、工院等7个学院开设了7门大类平台课程。同时,学院积极推动数字化教学创新。依托智慧树平台,运用AI技术建成国内首份《植物营养学》课程知识图谱。开展“慕课西行”计划,与西藏农牧学院实现同步课堂。

持续推进教材建设与教学成果凝练,组织申报各类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项目,《植物营养学》《基础生态学》《生态工程》获批2025年校级教改项目。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成功申报第二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本、“大国三农”教材1本。

学院积极响应“AI+教育”发展趋势,推动人工智能与专业课程融合。由农资环、气象、环工、生态4个专业的教师牵头申报“学科专业+AI”交叉课程项目,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严格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定《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2026年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实施细则》。强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学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相应措施。博士生严格执行预答辩一票否决制,严把送审关;成立专门论文格式审查小组,对论文格式进行审查。

增强学科综合实力、战略引领树标杆

完善与创新学院研究生培养体系,组织召开气象专业学位授权点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作为全国首批气象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学校专业学位授权点向理学门类的拓展及气象专业学位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组织召开农业博士资源利用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论证会,通过分类培养和精准施策构建学术型与专业型博士并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着力破解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落实“学科高质量发展规划年”工作要求,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梳理学科建设成效,精准把脉发展瓶颈,为下一阶段学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科研社服双驱动,创新赋能显成效

2024年、2025年,“推广科技小院模式”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学院深入挖掘潜力,积极推动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获批,多次召开科技创新规划会议,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承办盐碱地综合利用协作网2025年工作启动会暨科技成果转化签约仪式,系统总结工作成效,共谋盐碱地治理科技创新路径。

科技创新赋能,千亩方整建制推进绿色高产。资环学院、曲周实验站与曲周县共建“科技小院+千亩方”整建制推进“绿色吨半粮”曲周模式。

拓展校地校企合作,新增8个教授工作站,分布河北、湖北、上海、广东等省市。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加速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助推农业绿色发展迈向新高度。

智汇全球拓视野,国际人才立潮头

以引智基地为重要支撑,邀请高水平境外专家49人次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举办“农业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中德玉米磷”项目研讨会等建校120周年国际交流系列活动。积极筹备WAFI大会“校长论坛暨农业绿色发展非洲论坛”活动。

依托中荷、中德、中澳合作等CSC项目,推动学科交叉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校董、中荷AGD项目荷方负责人带队来访交流。召开第十届中荷AGD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会议,顺利完成中荷AGD项目、中澳双碳项目第一批招生。增强学生双边交流,获批2个本科生国际化提升项目。

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第二届农业绿色发展国际暑期学校在甘肃开班,吸引来自美国、德国、法国、巴西等10个国家25名优秀博士后。

服务一带一路,中非科技小院持续助力农业发展与减贫。科技小院非洲中心入选“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2025年重点合作项目清单。推进马拉维3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的一期建设,完成曲周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与培训中心一期建设。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马拉维联合举办第五届非洲大陆农技推广周边会。加纳发展研究大学、利隆圭农业资源大学等来华考察,推动“科技小院”全球化发展。

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擘画国农港蓝图

学院积极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建设规划,组建跨学科调研团队,系统考察替代蛋白研发、设施农业土壤改良等关键领域,全面掌握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需求;通过实地踏勘国农港建设地块,深度参与项目规划论证,为空间布局优化与功能定位提供专业建议。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将土壤改良示范基地等校地合作项目纳入创新港配套保障体系,推动教学科研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时,学院整合植物营养、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等学科优势,围绕农业绿色转型、智慧气象等科研力量,为创新港打造农业科技策源地提供学科支撑,助力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构建人才梯队蓝图,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

围绕学院各系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需求,科学谋划引才方案,成功引高层次人才。用好学校人才引进新赛道,做好海外人才的引才宣传、对接及相关保障工作,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做好人才梯队发展计划,推动各学科充分利用战略科学家团队、“2115”创新团队,实现学科老中青人才相关工作有序衔接。完成三年高层次人才倍增目标。

在下一步工作中,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重要回信精神,牢记“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使命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为持续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一流治理”建设贡献资环力量。

素材提供:资环学院

编辑:何志勇

责编:李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