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更是全校上下积极迎接建校120周年的喜庆之年。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成效,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持续推进学校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特开设“同心笃行”新闻专题,聚焦各学院(系)推进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亮点和成效,共同绘就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画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校120周年。
2025年上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谨记“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聚焦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齐心协力,干字当头,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党建引领聚合力,风清气正促发展
学院严格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和重要会议精神,高质量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组织集中研讨、辅导报告、支部联学、知识竞赛、警示教育、专题党课等活动70余场,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学院注重建强理论学习品牌,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示范作用。坚持举办“求是”论坛,邀请邓纯东、冯刚等知名专家作报告,为学校师生深化理论学习搭建重要平台;持续举办“行思”读书会,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展开深入交流研讨,提升师生理论素养,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做好铸魂育人工作的底气。
学院时刻注意推动党支部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互融互嵌。开展师德集中学习和警示教育,修订并组织全体教师签订承诺书。凝练党建特色品牌,制定教职工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一支部一方案”。坚持以改促建,扎实推进校内巡视整改工作。学院王冬梅教授入选北京高校党校优秀党课教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博士生党支部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学校教职工党支部“十佳主题党日活动”1个,获批学校“双融合、双促进”教职工党支部立项项目2项、研究生党支部精品主题党日活动大赛精品项目1项。
宣传阐释筑基础,思政领航增动力
学院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紧扣中央一号文件、全国两会精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等内容开展宣传阐释,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媒体专访,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3篇,在校内外宣讲50余次,有效发挥理论阐释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提升学院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服务效能。
学院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宣传部开展“大思政课”展示季,8位教师及4位硕博士研究生担任思政评论员,参与10期“思政开放麦”品牌活动,深入挖掘学校工作中的思政元素,推出一批生动反映学校“强农报国”主题的思政评论文章,持续深化强农报国理念的价值引领与精神传承,助力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
学院紧扣建校120周年契机,提升“双甲子”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百廿农大·红色传承”主题宣讲菜单,围绕传承农大精神、走进农大人物、探寻农大足迹三大主题,提炼15个宣讲主题,为校内外师生提供宣讲服务近20次。采取专题阅读、新媒体作品创作、文化场所实践等方式,初步形成文化品牌矩阵,累计吸引师生参观学习万余人次,校内外媒体报道及转载近百次。
科学谋划定策略,招生宣传开新局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招生宣传工作,通过组织深入学习招生政策,进一步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招生工作队伍实力,新增5位招生组成员,聘任6名新疆籍学生担任招生宣传大使。组织学院教师分四批赴乌鲁木齐、库尔勒、石河子等地走访中学22所。加强与新疆教育考试院联系,参加其主办的高招会,为考生、家长提供权威专业的报考资讯。
学院创新宣传形式,将招生宣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生动展示学校特色专业和招生政策,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学校优势和发展前景。同时,依托学校、新疆广播电视台等开展专题直播2场,详细解读学校2025年最新招生政策,扩大宣传覆盖面;密织线下咨询范围网,开展驻地酒店现场咨询,累计线下宣讲16场,参加招生咨询会15场;建立微信咨询群9个,安排专人在线答疑,确保学生家长高效获取准确信息。
AI赋能思政课,人才质量稳提升
学院紧跟技术发展,以信息化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度对接数字教育专项行动,以特色课程为核心载体,组织实施“慕课西部行”教研活动,高质量参与百门课程“面对面”数字教育专项行动。顺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推动硕士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和博士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研究》申报“AI+教学”试点课程。《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获批“AI+教学”试点课程,从课程设计、课堂互动、学情分析等全链条开展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学院致力于推进学科专业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上半年,研究生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和今年获批校级精品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已完成学科元素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项目的选题提纲和教学案例征集,下一步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兼具吸引力、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思政课程。
2025年,学院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2025级硕士研究生招生中推免招收8人,推免招生率同比提高60%。202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17人。
学院高度重视对导师立德树人的要求,组织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通过严格中期考核,完善论文预答辩环节等措施确保学位论文高质量完成。上半年,学院1篇论文入选校级硕士优秀学位论文。
学科建设跃新阶,社会服务显成效
上半年,按照学校学科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学院持续谋划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四个二级学科分别组织召开研讨会,从学科发展定位、特色和目标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方向。学院认真开展“十五五”规划预研,已完成学院“十五五”发展规划预研报告,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提高三大纵向项目的申报质量和获批率,学院邀请10多位校外知名专家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进行专题辅导。学院启动著作资助出版工作,鼓励教师潜心治学,产出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截至6月底,全院教师申报三大纵向等项目30余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12篇,申报著作出版资助6部。
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将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践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使命担当,持续提升社会服务影响力。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向中央和地方提出多项政策建议。申报并获批设立教授工作站2个,为教师深入乡村、服务“三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聚才引智固根本,开阔视野勇作为
根据上级和学校相关要求,学院修订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引进办法及校内兼职教师聘任办法,完善人才引进和聘任机制。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和兴农青年学者招收工作,多渠道、大范围宣传人才引进工作,主动关注、主动联系潜在人才,拓宽人才引进视野。本年度招收兴农青年学者博士后1人,为学院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聘任兼职教师39人,参与讲授本科生“形势与政策”课。
学院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期开阔师生学术视野、拓展学术资源。学院教师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国际合作研究新路径,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面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治理经验的新方法。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建设及相关配套项目实施,持续做好校地融合相关工作。
2025年已过半,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秉持“跳出农大看农大”“跳起来摘桃子”的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各项工作,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标准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校事业发展中彰显使命担当,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120周年。
素材提供: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铮
责编:李杨